
“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学段:小学高年级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基础知识,但对不同统计图表的特点及适用场景的理解仍需深化,缺乏对数据综合分析的能力,需通过系统复习提升数据处理与解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体系 1、能准确区分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熟练掌握其制作方法与数据呈现方式。 2、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完整流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与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解析 重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制作方法及适用场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与实际意义。 难点:根据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及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统计中的生活密码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2020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一项庞大的统计工程。普查数据能让我们了解人口数量、结构等信息,比如各年龄段人口比例、城乡人口分布等。这些数据是如何整理和呈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知识,一起解开数据背后的秘密。 【问题引导】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统计表或统计图?它们有什么作用? 生1:超市的销售报表,能看出哪种商品卖得好。 生2: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折线图,能看出气温变化。 师:对!统计图表就像数据的“翻译官”,能让复杂的数据变得直观易懂。 (二)、知识梳理:统计图表的分类与特征 1.统计表的奥秘:单式与复式的对比【案例呈现】 单式统计表(六年级1班捡废品情况)和复式统计表(六年级1、2班对比)。 【小组讨论】 师: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有什么区别? 生3:单式表只有一个班级的数据,复式表能对比两个班级。 生4:复式表有合计或总计栏,更方便比较。 师:总结得很好!复式统计表能同时呈现多个统计项目,便于横向对比。 【即时练习】 请学生将单式统计表合并为复式统计表,强化对结构的理解。 2.统计图的抉择:条形、折线、扇形的特点 【对比分析】 展示三种统计图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填写特点与作用: 【典例分析】 师:如何选择统计图表示以下数据? 2050年各大洲人口预测数量(条形统计图,比多少) 1957-2050年世界人口变化(折线统计图,看趋势) 2050年世界人口分布比例(扇形统计图,明占比)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并阐述理由,强化“数据特征→图表选择”的思维链。 3.统计量的较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概念辨析】 师: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如何计算? 生5:平均数是总数除以个数,中位数是中间的数,众数是出现最多的数。 师:注意!中位数需先排序,奇数个取中间值,偶数个取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案例探究】 分析六(1)班身高数据: 计算平均数:(1.4×1+1.43×3+…+1.58×3)÷40≈1.50m 找中位数:第20、21名均为1.52m,中位数1.52m 找众数:1.52m出现12次,众数1.52m 【深度讨论】 师:哪个统计量更能代表班级身高?为什么? 生6:平均数,因为考虑了所有数据。 生7:众数,因为1.52m人数最多,更有代表性。 师:不同场景下选择不同统计量,平均数反映总体水平,众数体现集中趋势,中位数不受极端值影响。 (三)、技能提升: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1.统计表的制作与解读 【任务驱动】 展示四年级两个班跳绳成绩原始数据,要求: 分组整理成复式统计表(按成绩分段)。 对比分析哪个班成绩更好,说明理由。 【学生操作】 分组完成统计表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组1:一班80及以下6人,二班10人,一班在86个以上人数更多,所以一班成绩好。 师:通过分段统计,能清晰看出不同水平的人数分布,这是统计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