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06813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0100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 cover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介绍 《利率》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第4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简单应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范畴。储蓄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等重要概念,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储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解决实际的储蓄问题,包括已知本金、利率、存期求利息,以及已知利息、利率、存期求本金等逆向问题。 (二)通过观察储蓄存单、分析实际问题,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观感受储蓄在国家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念和节约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难点 理解利率的含义,能正确区分不同存期的利率,灵活运用利息计算公式解决各种储蓄问题,尤其是涉及时间单位换算和逆向思考的问题。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率问题。教材以储蓄存单为切入点,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储蓄现象,引出本金、利息、利率等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接着,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探索利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利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新知———导入环节 教学步骤: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真实的储蓄存单(文字描述存单内容,如:“这是一张储蓄存单,上面写着金额大写人民币贰仟元整,小写 2000.00,存入日是12/11/10,存期是1年,利率是3.50000%,到期利息是70元。”),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存单吗?知道它是什么吗?上面的这些数据都表示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存入银行的钱到期后会多出一部分呢?”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对储蓄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储蓄存单,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对储蓄知识的探究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探索明概念———新授环节一 储蓄的意义:在学生交流对储蓄的了解后,教师总结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这就是储蓄。储蓄不仅可以使个人钱财更安全,还能增加一些收入,同时也可以支援国家建设。” 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结合存单内容,教师讲解:“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比如这张存单里的2000元就是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这里的70元就是利息。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这里的3.50000%就是年利率,表示每存1年,利息是本金的3.50000%。”让学生结合存单再次认识这三个概念,并举例说明。 利率的理解:教师出示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表(文字描述表中内容,如:“活期年利率0.35%,整存整取三个月1.10%,六个月1.30%,一年1.50%,二年2.10%,三年2.75%。”),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年利率是什么意思?不同存期的利率为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年利率是指每存一年的利率,存期越长,一般利率越高。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具体的存单和利率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思考、交流中理解储蓄的意义和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例题悟方法———新授环节二 教学步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