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综合微评(二) A. 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1·s-1,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 C. 同一化学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越大,表示化学反 应速率越快 D A. 图③中Zn片增重质量与Cu棒减轻质量的比为65∶64 B. 图②中如果两极上都有气体产生,则说明Zn片不纯 C. 图①中Cu棒上没有气体产生 D. 图②与图③中正极产物的质量比为1∶32时,Zn棒减轻的质量相等 A A.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B. 充入N2使压强增大,可加快反应速率 C. 增加碳的用量,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D. 平衡建立的过程中,断裂的化学键只有碳碳键和氢氧键 解析: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均是变化的,所以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 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恒容条件下,充入N2使压强 增大,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碳是固体,增加碳的用量,反应速 率不变,C错误;平衡建立的过程中,断裂的化学键有碳碳键、氢氧键、碳氧键和氢 氢键,D错误。 A A. 比较实验②④得出: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 比较实验①②得出: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C. 若实验②③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则实验③使用了催化剂 D. 在0~10 min内,实验②的平均速率v(Y)=0.04 mol·L-1·min-1 D A. a可能是NaOH溶液 B. x、y两点对应的溶液中,参加反应的酸、碱质量比不变 C. 由图2可知该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 往y点对应溶液中加入Fe粉,有气泡产生 D A. 装置Ⅰ中Mg为原电池的负极 B. 装置Ⅱ为一次电池 C. 装置Ⅲ可构成原电池 D. 装置Ⅳ工作时,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碳棒 D 解析: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铝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装置Ⅰ 中铝为负极,镁为正极,故A错误;铅蓄电池是二次电池,可以放电、充电,故B错 误;装置Ⅲ中的两个电极材料相同、都是Zn,不能构成原电池,故C错误;装置Ⅳ为 干电池,锌为负极,碳棒为正极,工作时,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因 此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碳棒,故D正确。 A. 速率逐渐变慢的原因是镁条质量减少 B. 加入NaCl固体,Cl-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C. 滴加少量CuSO4溶液,生成H2的速率变快的原因是形成了原电池 D. 减小压强,该反应速率减慢 C A.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可用上图表示 B. 1 mol Zn的能量大于1 mol H2的能量 C. 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则锌作正极 D. 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当有32.5 g Zn溶解时,正极放出 的气体一定为11.2 L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则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锌和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正确;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 和生成物均有两种,无法比较1 mol Zn和1 mol H2的能量大小,B项错误;若将其设计 为原电池,锌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则锌作负极,C项错误;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 当有32.5 g Zn溶解时,消耗锌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0.5 mol H2,但气体所处状态未知,不能确定气体体积,D项错误。 A A. 电子通过外电路从b极流向a极 B. 每转移0.1 mol电子,消耗1.12 L的H2 D. 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 D 时间段/min CO2的平均生成速率/(mol·L-1·min-1) 0~1 0.4 0~2 0.3 0~3 0.2 C A. 30秒时,NH3的浓度大于0.4 mol·L-1 B. 0~1 min内,NH2COONH4(s)的反应速率为62.4 g·min-1 C. 2 min 30秒时NH2COONH4物质的量小于2.8 mol D. 当CO2的体积百分数不变时,不能说明此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解析:由于反应速率越来越慢,即前30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