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5浙教版K7下 14-土壤的结构质地及保护 CyScience 一、土壤的形成 1、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土壤的固体部分最初是由岩石圈表层风化的岩石碎屑形成,在长期的风化和侵蚀共同作用下,碎屑物不断累积,同时有机物也在碎屑中逐渐积累,形成营养物质;历经漫长的过程最终形成土壤。 一、土壤的形成 2、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1)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压力和生物活动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 一、土壤的形成 (2)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 (3)物理风化使碎屑表面积增大,更容易遭受化学风化作用。 一、土壤的形成 3、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 ①岩石风化形成母质层 ②苔藓等低等植物生长有机物堆积, 形成原始土壤表层; ③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的淀积层, 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 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 刷下来积累形成的。 ④有的地区地表土在表层之上还会 发育出主要由有机质组成的有机层 ,有的地区在各层之间还会发育出过渡层等。 ⑤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持续进行着的,每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100~400年,在极冷的环境中,甚至要1000年 二、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矿物质颗粒,矿物质颗粒之间的孔隙中有水分和空气占据,土壤中还有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生物体形成的有机物。 1、土壤中的生命—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主要是指空气、水、 腐殖质(有机物)、矿物质(无机盐)等。土壤中所 有的非生命物质为土壤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条件。 (1)水 ①来源:降水和灌溉、地下水、水气凝结 ②作用:利于营养物质的溶解和运输,调节土壤 温度,土壤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有机物 ①来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②作用: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同时,土壤中的有机物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疏松度和透气性。 (3)无机盐 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提供 (4)空气:提供呼吸 二、土壤的成分 4.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的检验 空气、水、腐殖质(有机物)、矿物质(无机盐), 三、土壤的结构 1、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结构。团粒状是最理想的结构,对农业生产最有价值。 (1)土壤团粒结构的优点:团粒结构疏 松多孔,使土壤既能保水又能透水,并且 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作用,有利于作物 根系的伸展以及对养分的积蓄和供应。 (2)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农田中多施有 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使土壤增 加新鲜腐殖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三、土壤的结构 2、根据矿物质颗粒大小,可将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分为砂粒、粉砂粒、黏粒。 3、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类。 4、土壤腐殖质的含量与矿物质组成是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因素,腐殖质多少影响颜色深浅,矿物质组成影响突然的主色调。东北的黑土地颜色深,是因为腐殖质较多。 四、土壤的质地 1、土壤的黏性、空隙大小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2、各类土壤的质地 3、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 土壤名称 土壤结构 性状 适合种植作物 砂土类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 花生、谷子、薯类等 黏土类 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