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17123

部编版历史(2024)七年级下册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新教材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27770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教案,教材,新教材,贞观之治,建立,编版
  • cover
第2课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贞观之治”,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 新教材变化 1.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对部分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如将第2课标题变为《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将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分为两目,“开元盛世”一目并入第3课;增加了唐朝的建立基本统一了全国、详细介绍了“昭陵”、增加了《材料研读》唐太宗痛失魏征的史实、对三省六部制做了介绍、武则天的人物简介、丰富了武则天的治国措施、课后活动增加了《贞观政要.政体》对“贞观之治”社会状况的描绘、有关乾陵无字碑的思考以及《知识拓展》唐朝的教育。 2.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2课引语旁配有《贞观政要》书影,魏征图片、乾陵无字碑,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治国的主要策略,比较他们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 教学难点 唐太宗治国思想与策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法、制作思维导图法、识读地图法、研读史料法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唐太宗李世民 设问:唐太宗是如何开创宏图伟业的? 二、唐朝的建立 1.李渊建唐 任务一:观察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李渊建唐的背景和概况。 唐初统一全国的战争形势 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南下占据关中。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建立时间:618年 人物:李渊(唐高祖) 都城:长安 意义:基本统一了全国 2.唐太宗即位 任务二:观察图片,研读文物解读,完成唐太宗即位的相关填空。 唐太宗(599—649 )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唐太宗即位: 626年 ,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为“ 贞观 ”,他就是 唐太宗 。 三、“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任务一:阅读史料,阅读教材,概括唐太宗即位后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魏征(580—643 ) 材料研读: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悲痛,他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 ———《旧唐书 ·魏征传》 治国理念:唐太宗在位20 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繁荣局面。他吸取隋 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 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唐太宗广纳 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 多次。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治国思想:以文治国,以民为本 2.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任务二:梳理唐太宗革新措施,并思考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三省六部制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 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法律上: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经济上: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 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贞观之治” 任务三:阅读史料,观察图片,思考材料中叙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