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精炼】七下 第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探究&解答专项 1.科学课上,老师为了探究岩石表面碎裂的原因,做了以下演示实验。 实验一: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观察岩石表面的变化,反复几次。 实验二:将几块小岩石放入有水的钢制容器内不断摇动,相当于流水的作用影响岩石表面的碎裂,反复几次。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探究的是哪个变量对岩石的碎裂起作用? 温度 。 (2)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流水对岩石的碎裂是否起作用 。 (3)实验一、二中都有反复几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 【答案】(1)温度 (2)流水对岩石的碎裂是否起作用 (3)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分析】(1)对岩石起破碎作用主要是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等,主要是温度、风速、生物等。 (2)流水对岩石的影响主要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3)反复实验多次的目的主要是减少偶然性的发生。 【解答】解:(1)根据题干可知,实验一是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温度,体现热胀冷缩对岩石的影响,是温度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2)根据题干中,实验二是将几块小岩石放入有水的钢制容器内不断摇动,相当于流水的作用影响岩石表面的碎裂,所以探究的问题是流水对岩石的碎裂是否起作用。 (3)实验一、二中都有反复几次,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体现必然性。 故答案为: (1)温度 (2)流水对岩石的碎裂是否起作用 (3)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点评】本大题以实验为切入点,设置3个小题,涉及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和实验的目的等,考查学生分析题干和课本知识点运用能力的素养。 2.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某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AB ; A.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某山地地形如步骤④中的俯视模型,从 甲 地(选填“甲”或“乙”)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用小刀将土豆自下而上 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 【答案】(1)AB (2)甲 (3)沿“线”把水平切下的“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分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中,横切模拟物的高度要一致,水平放置。 (2)等高线稠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要选好绘制的基线,按照垂直方向切开基线,在外围描绘轮廓,所画轮廓的线即为等高线。 【解答】解:(1)等高距是相临两条等高线的差,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每块的橡皮高度要相同,故A正确。 图中记号笔水平放置画出的线是等高线,要在同一平面上,故B正确。 等高线是水平面上的闭合曲线,不能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故C错误. 故选:A。 (2)某山地地形如步骤④中的俯视模型,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从甲地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沿“线”水平切下“山体”,然后把“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或沿线切下,在白纸上绘外围轮廓,轮廓图形成的线即为等高线。 故答案为: (1)AB (2)甲 (3)沿“线”把水平切下的“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点评】本大题以画等高线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做图的方法,属于基础题。 3.如图为某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顶C位于山顶D的 西南 方向。 (2)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AC (填“AC”或“B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