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22463

2024-2025学年吉林省柳河县第三中学-反恐防暴反恐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班会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27089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反恐,2024-2025,班会,PPT,27张,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反恐防暴安全教育 EDUCATION CATALOGUE 目录 01 反恐防暴基础知识普及 02 暴恐特征识别与应对 03 校园安全防护体系 04 实战应急演练规范 05 反恐法律法规教育 06 家校共建安全网络 01 反恐防暴基础知识普及 恐怖主义基本概念解析 定义与特征 法律界定 国际与国内形势 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威胁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以实现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目的的行为。其核心特征包括非对称性、极端性和不可预测性,常以平民为目标,破坏社会秩序。 当前全球恐怖主义呈现网络化、碎片化趋势,本土极端主义与境外势力勾结风险增加。我国面临“东突”等分裂势力的威胁,需加强边境管控和情报共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恐怖活动包括策划、煽动、实施暴力事件,以及为恐怖组织提供资金、培训等支持的行为,均属刑事犯罪。 常见暴恐手段类型分析 爆炸袭击 恐怖分子常使用自制炸弹、汽车炸弹等,目标多为人员密集场所(如地铁、商场)。特点是杀伤范围大、隐蔽性强,需警惕可疑包裹或无人认领物品。 01 持械袭击 包括刀斧砍杀、枪击等,作案工具易获取且行动迅速。公共场所应配备防暴器材,师生需掌握“跑、躲、报”三原则。 02 生化威胁 通过散布有毒气体或病原体制造恐慌,如沙林毒气、炭疽病毒。发现异常气味或粉末应立即撤离并报警,避免直接接触。 03 网络恐怖主义 利用网络煽动极端思想、招募成员或攻击关键基础设施。需加强网络信息甄别,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涉恐言论。 04 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提升应急能力 强化风险意识 维护校园稳定 社会责任延伸 通过演练使师生熟悉疏散路线、防暴器械使用,缩短反应时间。例如,定期开展“一分钟避险”训练,模拟突发袭击场景。 教育学生识别可疑人员(如携带危险品、长时间徘徊),举报异常行为。结合案例讲解,如昆明火车站事件的教训。 将反恐教育纳入日常课程,培养师生“底线思维”,减少谣言传播,避免恐慌情绪蔓延,构建家校联防机制。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需了解《反恐法》规定的公民义务(如配合安检),形成全民反恐的社会氛围。 02 暴恐特征识别与应对 可疑人员与物品识别要点 异常行为特征 注意观察长时间徘徊、反复进出敏感区域、刻意躲避监控探头的人员,其肢体语言可能表现出紧张或过度警觉等反常状态。 可疑物品特征 重点关注无人认领的包裹、行李箱等物品,特别注意有外露电线、异常声响(如计时器滴答声)或散发化学气味的物体,这类物品可能隐藏爆炸装置。 着装与环境矛盾 警惕穿着与季节不符(如夏季穿厚重外套)、携带明显凸起物或频繁调整腰间物品的人员,此类异常可能暗示隐藏武器。 信息收集行为 对反复拍摄安防设施、记录安保人员巡逻路线或试图打探应急预案的"访客"保持高度警觉,这类情报搜集行为是暴恐策划的前兆。 突发袭击正确应对原则 "跑-躲-报"黄金法则 优先选择快速逃离现场(跑),若无法撤离则寻找坚固掩体隐蔽(躲),在确保安全后立即拨打110并提供袭击方位、人数、武器类型等关键信息(报)。 战术性撤离技巧 沿Z字形路线逃跑降低被击中概率,利用建筑物立柱、墙体转角作为临时掩体,避免使用电梯或选择人质易集中的开阔地带。 对抗作为最后手段 当无法逃脱且面临生命威胁时,可组织多人使用灭火器、桌椅等物品制造障碍,瞄准袭击者眼部、喉部等脆弱部位进行反击。 事后处置规范 撤离后应配合警方设置隔离带,防止二次袭击,未经排爆确认前严禁触碰可疑物品或返回现场取个人物品。 紧急避险自我保护技巧 密闭空间防护 在教室等封闭区域遭遇袭击时,迅速用课桌抵门形成斜角支撑,用浸水衣物密封门缝防毒烟,关闭空调系统避免有害气体扩散。 01 心理危机干预 训练"箱式呼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