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课时教案 课题: 《大地的肌理》 课型 新授 第 5-6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 “肌理” 的概念,识别至少三种不同的大地肌理,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特点;掌握一种或多种表现大地肌理的方法,如绘画、拓印、拼贴等,创作一幅表现大地肌理的作品。 2.通过观察、触摸、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不同材料和技法表现物体肌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不同的大地肌理,理解 “肌理” 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至少一种表现大地肌理的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创作出体现大地肌理特点的作品。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观察大地肌理,并用创新的方法表现大地肌理,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意。 2.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材料和技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地肌理的质感和特征。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不同大地肌理的高清图片,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画纸;准备拓印工具和材料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彩笔、油画棒、水彩笔、画纸);准备一些用于拓印或拼贴的废旧材料,如旧报纸、彩色纸条等;准备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前在教室的桌子上放置一些不同质地的物品,如表面光滑的石头、粗糙的树皮、毛茸茸的布料等,用布盖住。上课伊始,邀请几位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触摸来猜测这些物品是什么。 提问学生:“在触摸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们的手有什么样不同的感觉?” 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如光滑、粗糙、柔软、坚硬等。 展示几幅不同大地场景的图片,引出课题《大地的肌理》,并提问:“大地也有像我们刚才触摸物品时不同的感觉,大家想一想大地会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呢?” 2.新授 认识肌理:展示更多不同大地肌理的图片,如干裂土地的纹理、海边沙滩细腻的颗粒感、山顶岩石的粗糙质感等,向学生讲解 “肌理” 就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大地肌理的形状、线条、疏密等特点,提问:“这些大地的肌理看起来像什么?”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 感受不同大地肌理: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之前准备好的不同质地的实物,让学生轮流触摸,感受不同的肌理,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描述触摸不同实物时的感觉,以及联想到的大地肌理。 欣赏艺术作品中的大地肌理:展示画家们表现大地肌理的艺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版画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来表现大地肌理的。分析作品中色彩、线条、笔触等元素对表现肌理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大地肌理的独特魅力。 3.教师示范 绘画法示范:以表现干裂的土地为例,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仪进行示范。先用棕色水彩笔勾勒出土地干裂的大致形状和裂缝线条,线条要有粗有细、有长有短,表现出干裂的不规则感。然后用土黄色填充裂缝周围的部分,注意颜色的深浅变化,表现出土地的层次感。接着用较深的棕色在裂缝处适当加重颜色,突出裂缝的深度。边画边讲解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土地干裂的肌理质感。 拓印法示范:选择一块有纹理的木板作为拓印材料,将油墨均匀地涂在木板表面,然后把拓印纸覆盖在木板上,用滚筒轻轻滚动按压,使油墨均匀地转移到纸上。揭开拓印纸,展示拓印出的木板纹理。向学生讲解拓印时要注意油墨的涂抹均匀程度和按压的力度,不同的材料可以拓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拼贴法示范:用彩色卡纸剪出不同形状的纸条,代表不同的土地纹理,如用褐色纸条表现干裂土地的裂缝,用绿色纸条表现草地的纹理。将纸条在纸上进行拼贴组合,用胶水固定,表现出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