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学习设计 单元 第二单元《华夏之声 文化根脉》 课时 第六课时 课题 《实践园地》 教材 分析 本单元 “实践园地” 包含音乐编创、声音造型、合唱体验三项内容,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在音乐编创 - 同头换尾板块中,精选陕西民歌《二月里见罢到如今》和蒙古民歌《草原情歌》作为教学素材。教学时,将通过分段聆听、旋律线条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直观发现两段民歌中 “同头换尾” 的旋律创作手法 ——— 即乐句开头保持一致,结尾部分通过节奏变化、音高调整形成呼应。随后设置创编任务,要求学生以课堂所学手法为基础,自选主题完成 2-4 小节的旋律片段创作,培养其旋律创编能力。 声音造型 - 三月的田野环节以 “春日田园” 为特定主题,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田野风光视频,播放风声、鸟鸣、溪流等自然音效,激活学生感官记忆。接着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运用人声、身体打击乐及简易道具,模拟青蛙鸣叫、麦苗沙沙、拖拉机轰鸣等生活声响,以声音拼贴形式构建立体 “田野音画”,在实践中激发创意与想象力。 合唱体验部分选取民族管弦乐经典《瑶族舞曲》片段进行合唱改编,将原曲分解为旋律声部、和声支持声部与节奏烘托声部。教学中采用柯达伊手势辅助音准训练,通过分声部学唱、轮唱练习、合唱排练三个阶段,引导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层次美与融合美。同时设置小组互评环节,强化学生对音色统一、节奏配合的认知,切实增强合作演唱能力。 这三项实践内容层层递进、相互关联:音乐编创侧重创作思维训练,声音造型聚焦表现力开发,合唱体验强调协作实践,从创作构思、艺术表现到团队合作多维度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实践,助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对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经过前期的音乐课程学习,他们已初步具备基础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常见节拍、节奏型,部分学生还掌握了简单的视唱技巧,能较为流畅地完成单声部歌曲演唱。然而在专业音乐素养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在音乐创作领域,学生对 "同头换尾"" 鱼咬尾 " 等传统音乐创作手法知之甚少,在尝试创编旋律时往往依赖直觉,难以运用专业技巧构建逻辑清晰的音乐结构;声音塑造方面,多数学生尚未建立科学的发声意识,在进行音色变化、强弱对比等声音造型时,容易出现音色单一、缺乏层次感的问题,且难以通过声音传递丰富的情感;合唱协作环节,由于对声部间的和声关系理解不足,常出现声部进入时机错乱、音量失衡等情况,导致整体音响效果缺乏和谐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阶梯式教学策略:通过经典民歌片段赏析,如《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发展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 "同头换尾" 手法的创作魅力;设计声音游戏,如模仿风声、雨声、动物叫声等,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多样化表达;运用分声部轮唱、合唱接龙等趣味练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声部配合意识。同时,结合分层练习与小组合作,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通过反复实践与反馈,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综合能力。 一、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兰花花》《牧歌》等经典陕西、蒙古民歌,结合多媒体展示的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内蒙古草原广袤风光,引导学生从旋律走向、节奏特点、演唱风格等维度,深入感受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借助音频对比分析,带领学生细致观察《沂蒙山小调》《茉莉花》等作品中 “同头换尾” 的旋律结构,通过标注乐谱、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对音乐形式与风格的审美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在掌握 “同头换尾” 创作手法后,提供基础旋律框架,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情感表达出发进行旋律续写,并通过课堂展示、互评交流优化创作成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