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认识到区域生态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通过对生态问题的治理,培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促进人地协调发展。比如在学习荒漠化等生态脆弱区问题时,理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白人类应如何调整活动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地协调观 能够综合分析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自然因素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要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例如,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要综合考虑降水、地形、植被覆盖等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活动、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进而制定出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等综合的治理方案。 综合思维 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明确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范围和主要特征,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生态脆弱区面临的主要环境与发展问题。比如知道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喀斯特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的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存在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认知,为具体区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 空间思维 学会运用地理调查、实地观测、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生态脆弱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能够根据所学知识,针对具体的生态脆弱区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综合治理建议和方案,并能够评估治理措施的效果。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某一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土壤侵蚀情况等,分析该地区生态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在某河流流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时,通过实地考察确定植树造林的地点、树种选择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位置等。 地理实践力 综合素养 目录 CONTENTS 01 生态脆弱区 0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03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图 2.8)。 20 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01 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侵蚀 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沉积的过程 土地沙化,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 土壤盐碱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毛管水:受毛管压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土壤板结,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 土地石漠化,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植被持续退化乃至消失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