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32992

4.2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 课件(共24页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日期:2025-09-21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126261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学年,法律,必修,选择性,统编,政治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第二框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 生活中常见的民事权利越界的事例 跳广场舞,这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是生命权健康权的表现。但一些老年人把广场舞的声音放得很大,或者占据公共场所,这就侵犯了他人的休息权,侵犯公共利益,权利越界了 再如网购中,一些买家夸大商品瑕疵,恶意评价说是严重的质量问题的行为 还有通过跳楼威胁讨薪的行为……,这都是权利越界 01 民事权利有限制 1. 权利的含义: 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 2. 民事权利行使的界限(要求): ①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 ②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遵循诚信原则;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 一、民事权利有限制 案例:林某在某电商平台注册了一家店铺,并通过了实名认证。云某通过网络在该店铺订购了一条某品牌的裤子。收到货品后,云某发现货品与网页宣传不符,就发表了买家评论并给予差评。之后,双方为此产生争议,云某又追加评论,谈了自身感受。林某对此大为不满,以云某恶意差评,侵犯该店名誉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云某侵害名誉权。 想一想:你在网购时给过差评吗?你认为云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行使民事权利要注意什么? 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界限。 小云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要具体分析。 根据最高法公报案例:网络交易中买家给“差评”若不是出于恶意诋毁商业信誉的目的,则不属于侮辱诽谤行为。案例中云某对商品质量及经营者服务的评价仅是个人对商品及服务的情感表达,并没有诽谤、诋毁、损害等违反法律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给不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打差评是我们每 个消费者的权利,同时,我们给评价也不 能“太任性”,要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在互 联网时代买家、卖家要共同遵守相关法律规 定和网络道德规范。 如果小云追加的评论中有诽谤、低毁的,则构 成侵权。 点评: 3. 不同民事权利的界限: (1)民法对名誉权(人身权人格权)设定的界限: ①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就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因为这些行为是保障消费者批评监督权所必需的。但借机以诽谤、诋毁、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构成侵权。 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除外: 捏造、歪曲事实;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的,则构成侵权。 [相关链接] 一、民事权利有限制 镜头1:小王同学在写一篇作文时,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望着窗外一片白茫茫的大雪,我不由自主吟咏出了岑参的著名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镜头2:张老师在撰写一篇论文时,引用了知网上三篇论文中的观点。他在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注明了这些观点的出处、作者及发表期刊。 镜头3: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一篇某当代作家的散文。 请判断以上行为是否侵犯著作权?为什么? 探究思考 一、民事权利有限制 ①作品的合理使用 (2)民法对著作权的限制: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 A、含义: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 B、合理使用的情形: a.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b.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c.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d.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