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35771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403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学,“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文章甫一面世即获得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 A.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 D.奠定了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2.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介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汉文化成为东亚世界的官方文化 B.东亚世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东亚世界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 D.汉文化促进东亚世界文化发展与交流 3.伏尔泰认为,“孔子使世人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们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而无须求助于神的启示”。他主张吸收中国的智慧,学习中国庄重简朴的礼仪、限制僧侣权力、实行宽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 A.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B.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 C.借助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4.伏尔泰认为,“孔子使世人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们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而无须求助于神的启示”。他主张吸收中国的智慧;学习中国庄重简朴的礼仪、限制僧侣权力、实行宽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 A.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B.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 C.借助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5.下列左侧为始铸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开珎”,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右侧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宝。这些钱币能够印证( ) ①朝鲜和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 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 ④儒家经典在朝鲜广为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17世纪初,英国学者培根曾说:“(中国的)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过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这说明近代早期( ) A.中华文化对欧洲近代化贡献突出 B.中国印刷技术领先于西欧国家 C.战争冲突是文明传播的主要途径 D.新航路的开辟促成了西学东渐 7.17至19世纪,朝鲜流行绘制《天下图》,大量引用被当时中国文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不足为训的《山海经》的内容,认为《山海经》中的青丘国、君子国即朝鲜。同时绘制的《中国图》中将日本列为“四夷”,而朝鲜则被纳入中华文明版图。这表明当时的朝鲜( ) A.高度认同中华文化 B.警惕日本殖民扩张 C.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D.近代制图技术进步 8.佛教传入中国之时,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 ) A.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 D.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被社会重视 9.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学便是第二次。这第二次( ) A.推动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B.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藩篱 C.利于中西文化的会通与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