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课件作业 一、单选题 1.公元7世纪末,新罗人薛聪利用汉字作音符,发明了被称为“吏读”的朝鲜文字。公元8—9世纪时,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学者吉备真备和空海分别利用汉字的偏旁与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朝鲜和日本的文化源头在中国 B.朝鲜和日本的制度建设效仿中国 C.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鲜明地域性 D.中华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发展 2.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记》等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 ) 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 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深受唐朝制度文化影响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西方服装设计师把龙、梅花、凤凰等中国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立领、中国纽扣让西式服装具有东方的优雅,这类带有东方韵味的服装越来越受到西方时尚达人的青睐。这反映了( ) A.西方服饰抛弃民族文化 B.“中国风”引领服装时尚 C.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 D.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4.利玛窦及其他早期传教士在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他们认为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欧洲文化的不足。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 A.兼收并蓄 B.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C.领先世界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5.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求同存异思想,这一思想在建国后被广泛用于政治上的许多领域,成为指导新中国的一个广泛的政治原则。以下选项可以作为论据证明此看法的是( ) A.运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B.实行三三制政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一国两制在台湾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施 D.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领土争端 6.有学者指出,中国儒学的核心是人学,所讲人性主要是探讨人类异于、优于禽兽的特殊属性。佛教认为没有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所以提出“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等,将以个人修习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戒律、禅定、智慧)扩充为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印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倾向 B.儒佛调和思潮推动中印间文化交流 C.佛教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 7.下表所示为古代越南部分王朝的一些做法。这反映出当时越南( ) ( 1 ) 在李朝(1009~1225年),李圣宗和李仁宗相继创建文庙和国子监,用以祭祀孔子并作为皇太子和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场所 ( 2 ) 在陈朝(1225~1400年),陈顺宗建立路、府、州、县地方官学制度,还出现了一些退隐儒士为传播儒学而创办的私学机构 A.儒学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途径 B.文化成就的创新发展 C.官方教育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D.教育资源的下移趋势 8.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9.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右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可用于说明( ) 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 B.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文明开化”成效显著 D.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 10.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