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飞来峰 诗文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作者简介 o飞来峰,这座灵隐寺旁的巨石峰峦,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如梦如幻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飞来峰与应天塔并无关联,它们各自静静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应天塔,作为当时的崇敬之地,塔内供奉着舍利子,是佛门弟子心中神圣的圣地。一日,夜幕降临,月光洒在应天塔上,塔内舍利子突然发出璀璨光芒,照亮了整个灵隐寺。这奇异景象引来了一只修炼千年的白狐,它好奇地围着应天塔转悠,想要探个究竟。恰逢此时,天际划过一道耀眼流星,那颗流星竟化作一道金光,直射向应天塔。白狐见状,惊恐万分,以为天降灾祸,遂迅速化作人形,想要阻止这场灾难。当白狐化身的女子抵达应天塔时,金光已附于塔身,发出阵阵禅鸣。塔内的舍利子与金光相互交融,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女子试图镇压这股力量,但无济于事。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位得道高僧赶到现场,诵经念佛,以佛法镇压住了这股力量。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高僧决定在塔上刻上经文,并叮嘱弟子们每日诵读,以示警惕。 飞来峰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简介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品名称:登飞来峰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王临川集》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 者 :王安石 登飞来峰 白话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品简介 《登飞来峰》关键词句解析 “千寻塔”在诗中象征着高耸入云的建筑,它不仅仅是诗人攀登的目标,更是他追求理想与超越自我的象征。塔身直达云霄,似乎连接着天地之间,让人在攀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壮志。 “鸡鸣见日升”描绘了清晨鸡鸣之声与旭日东升的壮丽景象。这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活力,也寓意着生活的希望与新的开始。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新的一天中实现新的突破和进步。 《登飞来峰》关键词句解析 “不畏”二字,表达了诗人坚定无畏的决心。他不怕困难,不惧挑战,这种勇气和决心正是他能够攀登高峰、实现理想的关键。 “缘”字在诗中指的是攀登高峰所必需的绳索,同时也引申为各种条件和机遇。诗人认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还需要合适的条件和机遇。 o分析《登飞来峰》诗歌的前两句,思考写了什么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