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4268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40张PPT)

日期:2025-11-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317223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课,文化,传承,多种,载体,及其
  • cover
(课件网) 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镇花厂峪村地处祖山脚下长城边,冀东东工委和临抚凌青绥联合县工委曾在此驻扎。20世纪50年代,热河省人民政府将写有“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的锦旗赠送花厂峪,这是党和国家对花厂峪抗日根据地的高度赞誉。 导入新课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 收藏、立法、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世界各国采取种种措施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多种载体使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多种方式共同守护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学习目标 1.通过研究史料,理解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的阶段特征和作用; 2.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认识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的职能、作用的发展演变;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4.通过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目 录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古代学校教育 官学与私学 (1)主要形式: 材料1:“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官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也。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章学诚《检雠(chóu)通义·原道》 (2)发展历程: 先秦: 汉代: 西晋: 官学 “学在官府” 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学校 国子监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2: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任务1:阅读教材,梳理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古代学校教育 (2)发展历程: 私学 春秋: 唐朝: 宋代: 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制度形成与发展,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孔子讲学图 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 私学:中国四大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