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47590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课件(共34张PPT)2024-2025学年中职《中国历史》(2023高教版)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828318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高教,2023,中国历史,中职,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高教版·中职历史 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你还知道我国境内哪些古人类遗存?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表面粗糙打制而成 表面光滑磨制而成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20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5000年 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发展缓慢 人们按性别、年龄实行自然分工 共同劳动 生产资料和产品共同占有 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国家 石器时代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会是怎样的? 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补充表格 距今7000—5000年 距今7000—5000年 距今6000—5000年 距今4000年 长江流域 黄河中游 黄河中下游 东北地区 玉猪龙、女神庙 黑陶 彩陶、磨制石器、墓葬制度 种植水稻、干栏式房屋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现,表明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聚落,并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结合材料、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怎样的特征?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原始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怎样的生产生活状况?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地下人群 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例,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良渚古城规模巨大,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约1900米,宽约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北侧的水坝,绵延20余千米,具备防洪功能。 通过良渚古城遗址的介绍,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单以填充莫角山平台的工程为例,30万平方米的平台,估计需用200万立方米的土方,至少要动员60万人日工。按照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分析,一般农业社会,劳动力如果投入到正常生产工作以外,每年超过3个月就会严重影响社会运行,那么假设100天完成这个工程,就需要动员6 000人连续工作,这6 000人的组织、管理和给养又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支持。如果以使用1万人计算,人口动员占可用劳动力的1/10,那么莫角山工程,即需有10万人为劳动力储备基础。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