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47879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11322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经济,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练习 一、单选题 1.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国早期都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夏商时代的形成过程。聚落形态经历了从部落中心向邦国都邑、王国都邑的演变;建筑形态上,则主要体现在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以及高规格手工业作坊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B.先秦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基本成熟 C.历史真实有待考古证实 D.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2.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急剧增长,出现了新的城市群体,逾制建城的现象增多。城市作为统治者的行政、礼教和手工业中心的单一性质得以改变,地主阶级本能地加深了对城市作用的认识;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这反映了( ) A.礼乐制度遭到彻底破坏 B.民本思想得以充分地实践 C.社会变革影响城市发展 D.城市转为以经济功能为主 3.浙江下汤遗址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如表所示为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基本概况,这可用于研究( ) 序号 基本概况 1 遗址距今约10000—4000年,存在内外两重环行壕沟,有人工土台、房址以及食物加工场 2 出土碳化稻米或稻米小穗轴,具有驯化特征 3 发现多座墓葬,含3座高等级墓,其中一座随葬陶器超20件 A.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B.早期农业社会村落基本面貌 C.国家初始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D.长江流域小农经济演进规律 4.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工商业繁荣 C.诸侯的纷争 D.文明的起源 5.距今约10000至4000年前的浙江下汤遗址有内外两重环壕,其早期文化遗存有房址、食物加工场、沟渠、道路等;晚期有十余座人工堆筑的土台,土台上有房址、灰坑、器物坑、墓葬等。该遗存(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展现了原始农业的场景 C.佐证了部落的祭祀活动 D.呈现了远古村落的图景 6.下图为某学者根据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整理的浙北地区(杭嘉湖平原)市镇数量(单位:个)变化图。图中数据变化可印证该地区( ) A.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B.水陆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全国商贸中心地位确立 7.陶寺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一直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中,城址中发掘出陶寺早期小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中期小城内的王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观天象祭祀台基址。这一考古发现可佐证当时( ) A.曾是重要的经济中心 B.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 D.奴隶制经济趋于成熟 8.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江西吉水乌江镇环壕遗址,发现了史前土垣与环壕,堆积土分层明显,夹杂大量红烧土和炭粒,包含红衣陶、橙黄陶、灰陶和黑皮陶,可辨凹面卷边铲形鼎足残迹。土垣高约2米,断面可见分层夯筑痕迹,遗址中心区分布密集灰坑。这说明当时江西地区( ) A.进入文明社会 B.聚落形态形成 C.手工业专业化 D.继承良渚文化 9.下表为唐朝城市规模及功能的统计表。该划分( ) 城市等级 城市规模(平均占地面积) 主要功能 都城 约84平方千米,宫殿区规模宏大,规划规整 政治中心,全国行政决策枢纽,文化交流核心区域,商业繁荣且有众多高端消费场所 州府城 10-30平方千米不等,有较为规整的街区布局 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设有地方行政机构,商业贸易活跃,交通框纽地位显著 县城 2-8平方千米左右,布局相对简单 地方基层行政中心,以服务周边乡村的小型商业活动为主,承担一定治安管理职能 A.体现了城市建设的等级性 B.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C.反映了城市人口分布均匀 D.体现了城市军事防御性 10.明清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