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55226

八下习作《学写游记》指导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176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下,习作,学写游记,指导,教案
  • cover
八下习作《学写游记》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游踪、“所见”———景观、“所感”———情感以及“观察有序、描写生动、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会运用多角度描写、修辞手法和哲理升华的写作技巧。 2. 通过分析《壶口瀑布》的写作思路,归纳游记散文的写作框架。 通过仿写、片段练习,将写作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与文化的热爱,培养通过写作表达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游记的观察顺序与描写方法(动静结合、多感官描写)。 难点:从“写景”到“抒情说理”的升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壶口瀑布》,明确学习目标 1. 提问回顾: ①《壶口瀑布》如何描写景物的特点?(如雨季的“凶猛”与枯水季的“厚重”) ②作者如何从写景过渡到对“黄河精神”的思考? 2. 明确任务: “今天我们以《壶口瀑布》为范例,学习如何写出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度的游记散文。” (二)提炼方法,游记写作技巧 1. 观察有角度 活动1:游踪即“所至”指作者的行踪轨迹,即实际游览的路线和地点。这是游记的线索和骨架,类似于文章的“骨骼”,决定了游记的结构和展开方向。 如《壶口瀑布》,作者定点换景,如雨季“下到河滩”,枯水季“站在河心”,“所至”交代清楚后,再远观→近看→俯视→仰视→平视→联想等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去描述。 归纳:地点的转移,时间的变化 空间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 时间顺序:不同季节/时段的变化。 2. 描写有方法 活动2:景观“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作者在游程中观察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包括山水风光、历史遗迹、风土人情。这些承担着“血肉”的角色,通过细腻描绘让读者身临其境。游记要紧抓“所见”,细致描写景物。如《壶口瀑布》中,对比文中雨季与枯水季的描写,生动细致,有动感,有画面感。再如《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对石潭景色的刻画。总结技巧: 多感官结合:视觉(“千军万马奔腾”)+听觉(“轰隆巨响”)+触觉(“水雾扑面”)。 动静结合:动态(“激流翻滚”)+静态(“深槽中的石壁”)。 巧用修辞:比喻(“如泉涌,如利刃”)、拟人(“怒吼”)、夸张(“震耳欲聋”)。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述更生动。 3. 情感有依托 活动3:游记重点是“所感”。是作者因景观触发的内心体验和思考,包括震撼、感动、思考等。这是游记的灵魂所在,赋予文章生命力。作者往往通过景观表达感受,例如《壶口瀑布》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如“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如《小石潭记》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融情于景,表达作者被贬后的悲凉忧伤凄苦的情感。 点拨:情感可通过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表达。 4. 主题有升华 讨论:作者为何从“瀑布”联想到“民族精神”? 总结:①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赋予景物文化内涵(如“水”象征博大、坚韧、团结)。 ②适当融入当地历史、文化背景,提升文章深度。 (三)写作实践,片段仿写与点评 1. 任务布置: 选择一处自然景观(如校园月季花、桂花,暴雨中的睡莲,山顶日出……),仿照《壶口瀑布》的写作方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游记片段。 要求: ①至少使用两种观察角度(如远看+近观)。 ②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和一种感官描写。 2. 学生写作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描写顺序和细节。 3. 展示与点评 选取2-3名学生朗读片段,全班从以下角度点评: ① 是否有序描写? ② 语言是否生动? ③ 是否融入情感或思考? 示例点评: “你用了比喻(‘雨点像鼓槌敲打地面’)和听觉描写(‘哗啦声淹没了蝉鸣’),画面感强!如果加入触觉(‘雨水凉意渗入衣袖’)会更丰富。” (四)总结与迁移 1. 板书框架: 游记 写作四步法: 观其形(有序观察)→ 绘其神(生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