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唐太宗提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重视发展农业 B.重视民族关系发展 C.重视广纳贤才 D.消除了民族间隔阂 2.唐朝时期,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反映了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建立政权 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 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3.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采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安置其部落,入朝为官的突厥首领,先后有几百人。唐太宗的做法( ) A.体现开明的民族政策 B.降低官员的文化素质 C.改变传统的选官制度 D.消除严重的边疆危机 4.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至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张骞 D.王昭君 5.“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推测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割据势力 C.繁荣商品贸易 D.边疆地区发展 6.有学者指出:“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这种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该学者的观点是( ) A.游牧民族政权造成分裂割据 B.北方流民南迁,开发江南地区 C.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 D.隋唐政治开明,促进国家统一 7.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习俗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B.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唐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8.贞观年间,当突厥请求在内地安置时,群臣反对,但唐太宗同意并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这表明当时(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 C.君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突厥族汉化程度非常高 9.唐朝时期,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反映了民族政权的建立 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 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10.“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 A.轻赋省刑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广开言路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11.在西南地区的南诏遗址内出土了建筑材料方形花砖和莲花纹瓦当,其纹样与唐长安城大明宫出土的砖瓦几乎一样。这材料体现了( ) A.城市商业的繁荣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中外交流的频繁 12.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新机重启”得益于( ) A.民族交融 B.文化发展 C.疆域扩大 D.制度创新 13.七年级某班负责学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