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区域认知:知道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来源及传递方向。综合思维:通过多媒体图片,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人地协调观:从能源安全、环境变化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中典型的案例,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和吸收,此外还有散射。 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特点 反射 云层、较大尘埃 无选择性 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有选择性 吸收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有选择性 2.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状况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两极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判断正误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比较弱。(√) 连一连 将大气成分与吸收的太阳辐射对应连线。 臭氧 红外线 水汽 二氧化碳 紫外线 提示: 微思考 日出和日落时,太阳的颜色多是橙红色,为什么? 提示: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低,穿过的地球大气层厚度较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等被大气散射,只有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到达地表。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 (1)概念: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2)波长性质: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太阳辐射被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被称为长波辐射。 (3)影响: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可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辐射 (1)概念: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 (2)波长性质: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大气逆辐射 (1)概念: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2)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影响因素: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 判断正误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2)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太阳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连一连 将三类辐射与对应特性、意义连线。 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地表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提示: 微思考 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提示: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低,故有“早穿棉袄”的现象。 研习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 例 吸收 臭氧(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上升而增加 水汽、CO2(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无选择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