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63253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学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194530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复习,阶段,土壤,地貌,作用
    阶段复习课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情境 材料一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 材料二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材料三 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 思考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 (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 (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层。第(2)题,黄土高原受冬季风影响较大,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故黄土颗粒粒径越来越小。第(3)题,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工程措施,如筑淤地坝、修筑鱼鳞坑、平整土地,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答案:(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风力沉积作用。(2)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3)流水侵蚀作用。措施: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 以黄土高原现状作为学科探索情境,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3 通过区域的视角认识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 (2)综合思维———水平3 多个角度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相应措施。 (3)人地协调观———水平4 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   能力1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含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喀斯特地区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地下喀斯特,其中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道。溶洞里最常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钟乳呈倒锥状悬垂于洞顶。下图为石钟乳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石钟乳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