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 戏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o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思考探究”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二、三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