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延安 教材来源: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 内容来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主题:回延安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教材分析: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有很强的感染力。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常用的阅读分析的方法,初步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诗歌作品相对来说接触有限,尤其是“信天游”的形式和比兴的手法,学生还比较陌生,和革命历史之间有距离感,不了解诗人贺敬之和延安之间的渊源,对陕北地域文化比较陌生。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探究信天游形式特点,理解其作用。 3.分析延安母亲形象,体会诗人深情。 4.了解信天游的发展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探究信天游形式特点,理解其作用。 学习难点:分析延安母亲形象,体会诗人深情。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 一、激趣引题: 1、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视频,听一听音乐,谈一谈感受。 信天游视频音乐《蓝花花》(视频内容,陕北风光) 同学们,这首歌给你们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信天游,在陕北,信天游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峁,自由奔放,荡气回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贺敬之笔下的《回延安》,一起去诗歌中感受信天游的魅力。 (多媒体展示)《回延安》 让我们齐读学习目标(ppt2)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探究信天游形式特点,理解其作用。 3.分析延安母亲形象,体会诗人深情。 4.了解信天游的发展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十页,第一、二组朗读第一章,第三、四组朗读第二章,第五、六组朗读第三章,第七、八组朗读第四章。九、十组读第五章。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每章节的内容,好,回延安,起! 二、信天游让内容直白起来 (ppt3) 朗读课文,概括诗歌每章节的内容 言由心生,情由感发,同学们的朗诵(评价),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这首诗初步的理解。谁来汇报一下你概括的诗歌内容呢? 板书: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角星形) 同学们的概括迅速且准确。这首诗的内容难不难?为什么不难?因为它的语简单明了。是信天游这样的形式让诗歌的内容直白起来。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同学们,你们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生答 这种情感是淡淡的吗?哦,是强烈的,是喷涌而出的,是信天游这样的形式让情感浓烈起来。三、信天游让情感浓烈起来(ppt4) 有人说,信天游是自由的精灵,你认为本诗的形式自由吗?让我们辩论起来,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说明理由。 生辩论 预设:句子形式的自由与不自由 修辞手法的自由与不自由 韵脚变化的自由与不自由 朗读节奏的自由与不自由 方言口语的自由与不自由 内容情感的自由与不自由 表达方式的自由与不自由 ...... 世上最灿烂的花是你们思维的火花,其实,在同学们的辩论中,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已经呼之欲出了,老师把它总结成了一首小诗(齐读):(ppt5) 两行一节都押韵 上句起兴下句实 比喻夸张都不落(là) 口语显露一方情 而同学们所认为的自由,其实啊,就是属于我们这首《回延安》的个性,例如: 景、事、人、情 自由转换 虚实结合 整散变化...... 小结(ppt6) 诗歌创作被称为戴着脚镣跳舞,诗歌的写法既要兼顾诗歌类的特质,又要发挥出诗人独特的个性。形式的选择都是为了表情达意服务,贺敬之的《回延安》便是以这样的形式表达了最浓烈的感情。 就让我们带着最浓烈的情感,再读诗歌。(ppt7) 老师读 第二章 女生读 第三章 男生读 第四章 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