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82632

《经典常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名著复习一点通(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7次 大小:1540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名著,答案,学案,一点通,复习,期末
    经典常谈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作家简介 姓名:朱自清(1898—1948) 身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学术著作《诗言志辨》《标准与尺度》等。 写作风格:语言简洁朴素,情感真挚深沉,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善于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读复杂的经典内容。 作品概述 创作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白话文逐渐普及,传统经典与大众的距离日益疏远。朱自清为让普通读者 “接近经典”,以 “经典训练的必要” 为出发点,撰写了这部文化普及读物。 核心内容:全书选取十三部经典作品(涵盖经、史、子、集四部),从起源、发展、内容、价值等角度进行解读,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脉络,展现经典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特点: 通俗性: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解经典,避免学术化的艰深表述。 系统性: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串联各经典作品,呈现中国文学的整体轮廓。 启发性:不仅介绍知识,还引导读者思考经典与现代生活的关联。 章节简介 全书共 13 章,每章聚焦一部或一类经典,以下是各章节的详细介绍: 1. 《说文解字》第一 内容:介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讲解汉字的起源(如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等造字法)、发展及结构规律。 意义:阐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奠定阅读经典的文字基础。 2. 《周易》第二 内容:解读儒家经典《周易》,介绍其 “八卦”“六十四卦” 的构成、象征意义及哲学思想(如阴阳变化、辩证思维)。 意义:分析《周易》对中国哲学、文化的深远影响,强调其 “变易”“简易”“不易” 的核心观念。 3. 《尚书》第三 内容:讲述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梳理上古历史(从虞夏到商周),介绍书中的典、谟、训、诰等文体。 意义:指出《尚书》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与思想的重要资料,但其文字佶屈聱牙,需借助注解阅读。 4. 《诗经》第四 内容:分析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 “风”“雅”“颂” 讲解各部分的内容(如民间歌谣、贵族宴会诗、宗庙祭祀诗)及艺术手法(赋、比、兴)。 意义:肯定《诗经》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如反映现实生活、奠定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5. 三礼第五 内容:介绍《周礼》《仪礼》《礼记》(合称 “三礼”),分别阐述周代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及儒家伦理思想。 意义:说明 “礼”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对古代社会结构、伦理秩序影响深远。 6. 《春秋》三传第六 内容:解读《春秋》及其注释书《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介绍《春秋》的 “微言大义” 及三传的不同特点(如《左传》重史实,后两传重义理)。 意义:展现史书的编纂方式与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风貌。 7. 《四书》第七 内容:分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 “四书”),阐释儒家核心思想(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之道”“性善论” 等)。 意义:说明 “四书” 自宋代起成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儒家思想的入门经典。 8. 《战国策》第八 内容:介绍战国时期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讲述书中策士的游说技巧、权谋策略及寓言故事(如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意义:展现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士人精神,其文学性(如辩丽横肆的文风)对后世散文影响显著。 9. 《史记》《汉书》第九 内容:对比汉代两部史书巨著 ——— 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通史)与班固的《汉书》(纪传体断代史),分析其体例、内容及写作特色。 意义:肯定两书的史学价值与文学成就,如《史记》的 “实录” 精神与人物传记的生动性。 10. 诸子第十 内容: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 “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介绍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核心主张及思想碰撞。 意义:指出诸子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