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速记·巧练系列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 十三、云和雾 1.云是空中的水蒸气凝结或凝华形成的可见悬浮体,由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或它们的混合体组成。 2.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3.雾是生成在大气近地面层中的水蒸气凝结物,是低层大气达到饱和状态,大量微波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并于近地空气中凝结而成。 4.在“人造雾实验”中,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5.在“人造雾实验”中,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6.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7.在“人造雾实验”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人造雾实验。 (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可以观察到量筒口处出现了很多雾。 (3)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 ,可以观察到量筒口处没有出现雾。 结论: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它的形成与上下方空气的温差和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数量有关。 十四、露和霜 1.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2.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蒸气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3.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4.在“造霜”实验中,在冰水中加盐,可以降低冰的凝固点,制造低温。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子外壁的霜花会慢慢融化成小水珠。这说明霜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 5.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露;遇到更冷的物体会凝华成冰晶,形成霜。 6.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 8.霜降为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9.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 10. 1.造露实验。 (1)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会发现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珠,即露珠。 结论: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2.造霜实验。 (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会发现杯子的外壁出现了很多白色的冰晶。 结论:霜是水蒸气在0℃以下,遇冷凝结形成的冰晶。 十五、雨和雪 1.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 2.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 3.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4.雨和雪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5.在“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碰到冷的培养皿,会在培养皿底部凝结成小水珠。在培养皿中放入冰块会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加快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的速度。 6.雪花的形状各种各样,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六个侧翼。但除了六个侧翼或六个尖角之外,从来没有两朵雪花的图案是相同的。 7.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这种天气现象的发生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