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95173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10-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595322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3课,马说,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马说 第一课时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传世。 文学常识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此外,这种文体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一、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擅长相马 经常,常常 连词,表转折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即使 同“只”,只、仅 奴仆 (和普通马)一起死 马槽 凭借 著称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一、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 代词,代指千里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 即使 同“现”,表现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饲养它。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犹,尚且 普通的 怎么 等同,一样 一、疏通文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驱赶 正确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面对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二、梳理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 今义: 仆役。 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有时。 副词,或许;也许。或者,并列连词。 古义: 今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今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等同,同样。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二、梳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名词,才能。 动词,能够。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