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98605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课件(共16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63311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PPT,16张,课件,逢入京使,诵读
  • cover
(课件网) 逢入京使 岑参 激发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热爱,提升文化涵养与审美能力。 有感情地流畅朗读诗歌,达到熟练背诵水平。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句内涵与主旨;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情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与意境营造。 学 习 目 标 岑参(约 715—770 年),南阳人,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作为唐太宗时期功臣岑文本的玄孙,其家族后迁居江陵。唐代宗年间,他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世称 “岑嘉州”。 走 近 作 者 岑参以诗歌创作见长,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体,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广为人知,现存诗作约三百六十首。由于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少数民族习俗有深刻体验,其边塞诗佳作频出。其诗风与高适相近,后世并称为 “高岑”。 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岑参年谱》记载,此诗创作于公元 749 年(天宝八载),当时诗人正前往安西(今新疆库车县)赴任。这是岑参首次出使西域,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时年 34 岁的他,因早年功名未就,不得已选择边塞任职。 ● 与长安家人辞别后,他骑马踏上西行之路。行至半途,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偶遇一位东归长安的旧友。二人停马寒暄时,得知对方将回京述职,岑参心生感慨,便恳请友人代为捎带平安家信,以慰藉亲人。诗中即描绘了这一场景。 背 景 资 料 朗读诗歌时需注意字音准确与节奏划分: 故园 / 东望 / 路漫漫, 双袖 / 龙钟 / 泪不干。 马上 / 相逢 / 无纸笔, 凭君 / 传语 / 报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 整 体 感 知 再次朗读这首诗歌,借助注释来领会其大概意思。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形容路途遥远无尽 捎口信 代指写信 形容泪水沾湿衣袖的样子 大意: 向东遥望故乡,只见长路漫漫无尽头,思乡的泪水不断流淌,沾湿了双袖仍未止息。 途中与你在马上匆匆相遇,却来不及备纸写信,只能烦请你捎带口信,向家人报一声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 此句直抒胸臆,展现诗人的切身感受。诗人离开故乡多时,正跋涉在西域途中。回望东方的长安家园,只见长路迢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难以自抑。 理 解 诗 歌 思乡之泪纵横不止,双袖已被沾湿浸透,却仍难以止住。诗人以夸张手法极写思念之深,为后文托人捎信的情节埋下伏笔。 双袖龙钟泪不干 “逢” 字紧扣诗题,点明情境。诗人在赴安西途中偶遇东归长安的友人,本想托付其捎带平安家信,却因途中无纸笔,只能恳请友人代为口头传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尾句以简洁语言收束,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情,余韵悠长。岑参此次出塞怀着 “功名只向马上取” 的壮志,此刻却心生复杂:既有对长安故乡的眷恋柔情,又有投身边塞的豪迈胸怀,刚柔交织,感人至深。 ● 诗句集中体现了报国与思乡的矛盾,以及报喜不报忧的复杂心理,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含蓄深沉。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充满边塞生活气息,兼具生活情趣与人情温度。诗人以凝练的艺术手法,概括了游子思乡的普遍情感,使其具有典型性。诗风平易却韵味无穷,极易引发共鸣,令人印象深刻。 主 题 归 纳 1.诗中哪两句以夸张手法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哪两句诗体现诗人因旅途仓促,只能借口信传递思乡之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当 堂 训 练 全诗叙写诗人西行途中偶遇东归使者,触发强烈思乡之情的场景,既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也透露出其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与豁达。诗中既有旅途漂泊的艰辛,也有肝肠寸断的乡愁,情感真挚动人。 小结: 想象诗人与入京使者相遇的场景,以第三人称视角写一段对话,展现诗人的心理活动。(150 字左右) 拓 展 延 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