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00135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19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152453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三,统编,PPT,19张,下册,七年级
  • cover
(课件网) 逢入京使 岑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WPS 准确掌握 “漫漫、龙钟、凭君” 等字词的含义,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能够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体会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引发情感共鸣。 学 习 目 标 岑参(约 715 - 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 “高岑”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文学才华出众。岑参两次出塞,在边疆生活多年,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刻体验。其诗歌多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与激烈战斗场景,风格雄奇奔放、慷慨悲壮,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走 近 作 者 岑参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逢入京使》虽与他众多描写边塞壮丽风光和战争场面的诗作风格有所不同,但同样展现了他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诗歌技艺。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 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当他行进在大漠戈壁上,已走了多日,陪伴他的只有马背上的行囊和那无尽的风沙。在这样的情境下,他偶遇一位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亲人之念顿时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逢入京使》。当时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文人出塞任职成为一种风尚,岑参渴望在边疆建功立业,同时也忍受着远离家乡和亲人的痛苦,此诗正是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写照。 背 景 资 料 “逢” 是 “遇到” 的意思,点明了诗歌的核心事件是一次偶遇; “入京使” 指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途中遇到一位要回京城的使者,由此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歌内容很可能围绕这次相遇以及相遇后的所思所感展开,为我们阅读诗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背景。 题目解读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故园 / 东望 / 路 / 漫漫, 双袖 / 龙钟 / 泪 / 不干。 马上 / 相逢 / 无 / 纸笔, 凭君 / 传语 / 报 / 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 整 体 感 知 再次诵读这首诗,借助注解来理解其大致含义。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捎口信。 托,烦,请 涕泪淋漓的样子。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彩之处。“马上相逢” 点明了诗人与入京使相遇的地点和方式,是在马背上匆匆相遇,突出了情境的偶然和仓促;“无纸笔” 则写出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书写工具,无法写信。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能 “凭君传语报平安”,托使者给家人捎个口信,报一声平安。这看似简单的口信,却饱含着诗人对家人深深的牵挂。一方面,诗人不愿让家人为自己担心,希望通过这简短的口信给予家人安慰;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在边塞生活的不易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短短两句,将诗人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质朴自然,余味无穷。 如何理解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诗? 此句通过描写向东遥望长安,只见路途漫漫,是典型的借景抒情。“路漫漫” 既写出了实际路途的遥远,也暗示了诗人与家乡、亲人之间的距离,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边塞的孤独与迷茫,使思乡之情更加真切可感。 诗歌中 “故园东望路漫漫” 一句的写景有何作用?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彩之处。“马上相逢” 点明了诗人与入京使相遇的地点和方式,是在马背上匆匆相遇,突出了情境的偶然和仓促;“无纸笔” 则写出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书写工具,无法写信。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能 “凭君传语报平安”,托使者给家人捎个口信,报一声平安。这看似简单的口信,却饱含着诗人对家人深深的牵挂。一方面,诗人不愿让家人为自己担心,希望通过这简短的口信给予家人安慰;另一方面,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