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2.历史解释: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时空观念: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4.唯物史观: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5.家国情怀: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 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提问导入】观看图片:三宝庙(印度尼西亚)三宝公庙(泰国)、三宝山(马来西亚) 提问:“三宝”指的是谁? 为什么东南亚地区用他的名字命名不同地点? 联系历史遗迹,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和平交———郑和下西洋 出示人物简介和地图,明确郑和是谁?西洋在哪? (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1、目的: 材料一:(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提问:根据材料思考: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有何目的? (提示:政治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经济目的:为了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2、概况: 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学生结合教材91页文字和地图,找出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完成表格。 3、特点: 对比东西方的航海活动,试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提示: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地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条件: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探讨支持郑和船队远洋航行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材料: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学生4人一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提示:经济基础、科技保障、政府支持、个人能力等方面) 5、影响: 出示材料并提问:结合材料,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何影响? 材料一:《榜葛剌进麒麟图》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三:三保(郑和)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殊域周咨录》 学生同桌讨论,然后在班里进行汇报。 积极:①促进了我国与 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②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③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消极:耗费大量国力,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 二、战争冲突———戚继光抗倭 出示图片:明·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中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画面:倭寇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 1、原因: 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94页,回答问题。 原因: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②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 人物简介: 出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