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 《地球》 课时 1课时 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具备新课程理念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 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动手活动。 活动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次环球航行的伟大。第三部分,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重点是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寻求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收获和意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经过前面阶段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通过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陆地板块和地形地貌。 科学思维: 1.能从海岸观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的猜想。能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寻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到蓝色气球上的活动,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形地貌。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交流、反思等。 探究实践: 1.在科学探究中,懂得要用实验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态度责任: 1.知道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乐学探究的学习精神和实证探究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方法 与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评价 观察提问、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教学资源与工具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模拟球面实验仪、地球仪、小帆船、小鱼贴、绳、六大板块贴纸、蓝色大球。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预设 生:球体 生:圆形 1.一场神秘的星球研讨会即将开启,准备好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完成探索地球的研讨之旅。板书:地球 2.请你想一想地球什么形状的? 3.地球的形状现在大家都知道,但古代的人也这么认为吗?古代的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为什么会把地球看成平的作铺垫。 (任务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1.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