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16531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44215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单元,第三,历史,七年级,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空观念 明朝建立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努尔哈赤建立大金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 1405-1433年 1421年 16世纪中期 1636年 1368年 1644年 1616年 1727年 1762年 1840年 1684年 1689年 1662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文字狱 第三单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清朝设置台湾府 乾隆设伊犁将军 鸦片战争爆发 废丞相 设内阁 雍正设军机处 八股文 闭关政策 15课核心考点 考点一: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1368 年,都城应天府 ),随后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建文帝:削藩政策 朱棣(明成祖):“靖难之役” 夺取帝位,1421 年迁都北京 核心考点 考点二: 强化 皇权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明太祖设置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 ③特点:各部门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④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核心考点 考点三:科举制变化 八股取士 内容 ①考试题目出自“ 四书 ”、“五经 ” ②考生对题目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③答卷文体格式为“八股文 ” 影响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①隋文帝:依才能取士 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的创立 ③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④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⑤宋朝: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⑥明朝:八股取士 核心考点 考点四:民族关系 东北地区 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 目的 设立奴儿干都司, 措施 东北地区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意义 北方地区 ①1571年, 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负贡和互市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年,史称“隆庆和议”。 ②影响: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习题演练 1.朱元璋立下一条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B.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D.集中皇帝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 2.七一班开展“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D D C 核心考点 16课考点一:郑和下西洋 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时间: 路线: 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时期/永乐皇帝) 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 意义: ①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②航程远,范围广,到达国家多;③友好交往,平等贸易;④分工明确;⑤设备先进。 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核心考点 考点二:戚继光抗倭 倭患严重的原因: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②明朝国力衰弱,海防松懈; 战役和结果: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性质: 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抗击外来侵略 淡泊名利、尽忠报国的崇高精神 说说戚继光的精神? 核心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