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24613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99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 cover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对国际格局与国家发展影响深远。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一内容,讲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改革开放后外交的新发展。此前学生已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课涉及众多国际外交事件、国际关系演变以及外交政策背后的复杂考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外交事业发展与国家实力、国际形势的内在联系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学生对国际事务有一定好奇心,可借此引导他们探究中国外交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一)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生产力发展水平、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因素对中国外交政策调整和外交成就取得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明确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外交政策、外交活动等)的决定性作用。 (二)时空观念 帮助学生梳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重大事件的时间顺序,如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活动等,在时空坐标中构建清晰的中国外交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理解各外交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增强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把握能力。 (三)史料实证 提供丰富多样的史料,如外交档案、领导人讲话、新闻报道、外交会谈记录、历史照片和视频等,如尼克松访华的珍贵影像、《中美联合公报》原文片段等,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论证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史事实。 组织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外交成就取得的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辨析和运用水平。 (四)历史解释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外交发展中的重要事件、政策和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释,如解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和意义,阐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语言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能够结合具体史实,客观、全面地阐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程和趋势,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五)家国情怀 通过讲述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事迹和感人故事,如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场合的卓越表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外交工作者为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提升所做出的努力。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中国外交动态,增强学生对国家外交政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责任意识,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包括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的过程和意义。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新发展,如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活动及其重要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依据,以及外交政策调整与国际形势、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分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内在逻辑,以及中国外交事业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收集与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相关的丰富史料,包括历史文献、新闻报道、图片、视频、外交档案等,如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