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29869

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2019)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12077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2019,必修,选择性,地理,第四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热量、水分交换对全球水热平衡的调节机制。 ⑵能够运用图表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与变化,解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表现及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⑶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海—气相互作用异常对区域气候、生态及社会经济的连锁反应。 2.思想方法目标 ⑴运用对比分析、图表解读和动态模拟等方法,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从多维度(自然要素、人类活动)综合分析地理问题,提升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通过具体案例(如秘鲁沿海、澳大利亚东部),认识海 — 气相互作用对不同区域气候特征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⑵综合思维:构建 “海洋 — 大气 — 气候 — 人类活动” 的关联模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 ⑶人地协调观:结合厄尔尼诺 / 拉尼娜现象对渔业、农业和灾害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⑷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示意图、数据分析和角色扮演,提升地理信息获取与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图表,分析海 — 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2.教材内容解析 海 — 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海洋通过蒸发、潜热输送等方式为大气提供能量,大气通过风驱动洋流,两者共同维持全球热量与水分平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引发沃克环流变化,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影响降水、气温及生态系统。 3.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 ①海 — 气热量、水分交换的机制及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②沃克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其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关联。 ③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⑵难点: ⑴沃克环流动态变化的过程及对气候的连锁反应。 ⑵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复杂性及对区域气候的差异化影响。 三、学情分析 ⑴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洋流分布(秘鲁寒流、赤道暖流)及水循环原理,对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有初步认知,但缺乏跨圈层相互作用的系统思维。 ⑵能力特点:具备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但对抽象原理(如沃克环流、海温距平)的动态理解仍需直观演示和案例支撑;小组合作与探究能力有待提升。 ⑶学习需求: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等热点话题兴趣浓厚,渴望通过地理原理解读现实问题,但需强化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2024 年菲律宾厄尔尼诺旱灾》(干旱土地、农作物枯萎、居民取水困难等画面)。 提问:“菲律宾为何从常年多雨变为干旱?这与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有何关联?” 学生活动: 观察视频,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干旱成因,初步感知海 — 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自然引出课题。 联系热点事件,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时代性。 2.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图” 和 “沃克环流示意图”。 提出问题链: ⑴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水温有何差异?这种差异如何形成? ⑵水温差异如何影响大气环流?(引导学生回顾热力环流原理) ⑶大气环流又如何反作用于海洋?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结合已有知识(洋流、大气运动)分组讨论,尝试解释海 — 气相互作用的基本逻辑。 设计意图: 通过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从表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