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29875

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2019)

日期:2025-10-2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15640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2019,必修,选择性,地理,第五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核心原理。 ⑵能通过图表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解释不同尺度地域分异的成因,如通过天山垂直带谱分析水热组合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⑶运用案例说明自然环境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方性分异规律对绿洲农业的影响。 2.思想方法目标 ⑴建立 “空间尺度 — 影响因素 — 分异规律” 的逻辑框架,培养从现象归纳规律、从规律解释现象的科学思维。 ⑵通过对比分析(如喜马拉雅山与天山垂直带谱差异)、案例探究(如哈密绿洲成因),提升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通过典型区域(如天山、非洲大陆)的自然带分布,理解不同尺度地域分异的空间特征。 ⑵综合思维:结合水热条件、地形、洋流等要素,分析自然带分布的复杂性与规律性。 ⑶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垂直带谱、设计实地考察方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⑷人地协调观:认识自然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与启示,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标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⑵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陆地自然带,并说明其分布特征。 2.教材内容解析 ⑴地域差异:从全球性、区域性到地方性的差异表现,核心是水热条件与物质迁移的空间分异。 ⑵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主导)与干湿度地带性(水分主导),典型案例为非洲自然带分布与亚欧大陆中纬度景观变化。 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喜马拉雅山、天山为例,分析基带、带谱数量、雪线等要素与水热组合的关系。 ⑷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岩性等)导致的局部差异,如巴塔哥尼亚荒漠、哈密绿洲。 3.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与表现(基带、带谱复杂性、雪线影响因素);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典型案例与机制。 ⑵难点:水热组合对垂直带谱的综合影响;地方性分异与地带性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 ⑴学生已掌握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植被、土壤)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 ⑵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如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变化)有初步认识,但对垂直分异和地方性分异的理解较浅。 2.认知特点 ⑴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图表分析能力,但对复杂机制(如水热组合对雪线的影响)仍需直观案例支撑。 ⑵对贴近生活的实例(如家乡的绿洲、山地景观)兴趣浓厚,可结合本地资源提升参与度。 3.常见误区 ⑴混淆垂直分异与纬度分异的主导因素,忽视地形对水分再分配的作用。 ⑵难以区分地方性分异与地带性规律,如将绿洲分布简单归因于纬度或海陆位置。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新疆天山航拍视频,展示从山麓荒漠到山顶冰雪的垂直景观。 提问: 为什么同一座山会有如此丰富的景观差异?这种差异与水平方向的自然带变化有何异同? 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纬度、海陆位置的景观差异,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并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地域差异的表现与成因,尝试列举不同尺度的分异现象(如热带雨林与寒带冰原、沿海森林与内陆荒漠)。 设计意图: 通过视觉冲击与问题链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对自然带分布的已有认知,为后续规律总结铺垫。 联系本地案例(天山),增强区域认知与学习代入感。 2.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 分发 “地域分异规律对比表”(含纬度、干湿度、垂直、地方性分异的空白表格),提出核心问题: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