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地理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229877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2019)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9261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人教
,
2019
,
必修
,
选择性
,
地理
,
第五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现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机制。 ⑵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其形成原理。 ⑶分析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的过程,理解要素组合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掌握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整体响应规律。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 “要素关联→功能涌现→演化协同” 的逻辑链,构建系统思维框架,学会用动态、联系的视角分析地理现象。 ⑵运用 “问题链 + 案例探究 + 模型建构” 的方法,培养从现象归纳原理、从原理推导现象的能力。 3.核心素养目标 ⑴综合思维:结合黄山 “四绝” 案例,分析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本质。 ⑵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如西北内陆与黄山)的环境特征,归纳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差异。 ⑶人地协调观: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机制,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⑷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要素关联图、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提升地理信息提取与实践应用能力。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2.教材内容 ⑴重点: ①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机制(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②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光合作用)与稳定功能(二氧化碳调节、生态平衡)。 ③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的过程及要素组合特征(如黄山 “四绝” 的形成)。 ⑵难点: ⑴理解自然环境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是各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要素功能的叠加。 ⑵分析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如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退化与恢复)。 3.教材逻辑 本章是对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的总结与升华,通过 “要素关联→整体功能→演化响应” 的递进,揭示自然环境作为有机整体的运行机制,为后续区域地理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 ⑴知识基础:学生已系统学习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与成因(如大气环流、地质作用、水循环等),但对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整体功能缺乏系统认知。 ⑵能力特点:具备一定的图文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但在跨要素综合分析、动态过程建模等方面仍需提升。 ⑶学习需求:对具体案例(如黄山景观)兴趣浓厚,但需引导其从表象深入本质,建立 “现象 — 原理 — 应用” 的思维链条。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5 分钟)——— 黄山景观切入 教师活动: 播放黄山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高清视频,展示迎客松扎根岩石、云海翻涌、温泉蒸腾等画面。 提问:“黄山为何能形成如此独特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 观察并记录视频中的自然要素(如岩石、植被、云雾、水体等)。 小组讨论:推测要素间的关联(如 “怪石可能与岩石风化有关,奇松生长可能依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 设计意图: 通过视觉冲击与问题驱动,激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性认知,引出 “要素相互作用” 的核心议题,为后续探究埋下伏笔。 2.问题导学(8 分钟)——— 拆解黄山景观的要素关联 教师活动: 展示黄山地质剖面图、气候数据(降水量、气温)及植被分布图。 提出问题链: ⑴黄山的主体岩石是什么?其特性如何影响地貌与植被?(花岗岩质地坚硬,节理发育,易风化形成怪石;裂隙为松树根系提供生长空间)。 ⑵黄山的气候如何塑造云海景观?云海又会对其他要素产生什么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山地抬升作用促进水汽凝结;云雾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含答案)(2025-09-18)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2025-09-18)
土壤课件(59张)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2025-09-17)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 第四章 地貌(含答案)(2025-09-18)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 第六章 自然灾害(含答案)(2025-09-18)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