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人体感知环境(知识清单) 第1课视觉 1.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光线,判断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等。 2.我知道眼球各部分的名称: 3.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 4.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等,会在视网膜上成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5.我知道眼睛在不同刺激下的反应是: 刺 激 强 光 风 沙 气 味 眼睛的反应 眯眼 闭上眼晴 闭上眼睛并流泪 6.常见眼睛疾病:红眼病、干眼症、角膜炎、结膜炎、白内障、飞蚊症等. 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就是民间人们所说的“红眼病”。“红眼病”传染性很强,患者不要与家人共用毛巾、脸盆等,避免交叉感染。 7.干眼症常见的症状是眼部干涩和有异物感。 8.我了解到的预防眼睛疾病的方法: (1)眼睛疾病患者不要与家人共用毛巾、脸盆,避免交叉感染,并及时对毛巾、脸盆等进行消毒; (2)减少使用电脑、手机的时间; (3)少接触空调及烟尘环境; (4)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 (5)食用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含胡萝卜素的蔬菜; (6)积极参加体质检测,发现眼睛有异常应赶快就医等。 9.人是如何看到花的? 花反射的光通过瞳孔,经晶状体进人眼睛后,在视网膜上形成花的图像,视神经把这一信号传递给大脑,使人看到了美丽的花。 第2课预防近视 1.如果被检查者在5米处单眼不能看清表内第一行的“E”,则向前移动直到能看清为止。例如:在4米处看清则视力为0.08,3米处为0.06,2米处为0.04,1米处为0.02。 2.哪些行为容易导致近视? (1)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 (2)在昏暗的环境中看书。 (3)书写姿势不正确。 (4)坐车或走路时看书容易导致近视。 (5)看印刷不清晰的书籍也容易导致近视。 3.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 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容易疲劳,调节能力会逐渐减弱,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 4.预防近视的方法: (1)做眼保健操。 (2)多到户外活动。 (3)不过多吃甜食,保持营养均衡。 (4)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减少蓝光辐射。 5.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视眼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6.近视眼的成因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近视眼看物体模糊的原因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2个凸透镜(一厚一薄)、光屏 实验步骤: ①把燃烧的蜡烛、(厚)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好; ②调节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③将蜡烛离凸透镜远一些,在光屏上能形成清晰的像吗? ④换(薄)凸透镜,又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 ①将(厚)凸透镜远一些,在光屏上并不能在形成清晰的像。 ②换(薄)凸透镜,又可以看到蜡烛清晰的像。 实验结论: ①凸透镜就像眼睛的晶状体,凸度大,看清楚近处物体,凸度小,看清楚远处物体。 ②晶状体调节能力减弱,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 第3课听觉 1.耳朵的结构: 2.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 3.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组成,鼓膜是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组成。 4.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等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5.常见的耳病:中耳炎、耳聋、耳鸣、鼓膜穿孔、外耳道炎等。脏东西入耳容易引发中耳炎。 6.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鼓膜是如何振动起来的 实验器材:橡皮膜、橡皮筋、纸筒、细线、棉球、铁架台、镜子 实验步骤: ①将橡皮膜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