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36110

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86张ppt)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41505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ppt,86张,教学课件,上册,语文
  • cover
(课件网) 第七单元 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预习课 研读课 目录索引 预习课 赤 壁 赋 知识卡片 作品背景 乌台诗案后的人生选择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这年年底,在亲友的多方营救下,苏轼结案出狱,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与田夫野老的交往中,他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思想更接近现实。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于秋冬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两篇赋,后人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称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情感。 相关常识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它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文本预读 课文原文 1.尝试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第1段: ①属(        )   ②横(        ) ③纵(        )   ④如(        ) ⑤凌(        )   ⑥万顷(        ) ⑦冯(        )  ⑧虚(        ) ⑨御(        )  ⑩羽化(        ) 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劝请 笼罩,覆盖 放任 往 越过 广阔的江面  同“凭”,乘 太空 驾 飞升成仙 课文原文 1.尝试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第2段: ①扣(        )   ②溯(        ) ③渺渺(        )  ④倚(        ) ⑤和(        )   ⑥袅袅(        ) ⑦缕(        )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敲 逆流而上 悠远的样子 循,依 同声相应,唱和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细丝 课文原文 1.尝试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第3段: ①愀然(        )  ②危坐(        ) ③缪(         )  ④方(        ) ⑤舳舻(          )  ⑥酾酒(        ) ⑦固(        )  ⑧骤(        ) ⑨遗响(        )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容色改变的样子 端坐 同“缭”,盘绕、围绕 当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 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斟酒 本来 一下子,很轻易地  余音,指箫声 课文原文 1.尝试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第4段: ①斯(        )   ②盈(        ) ③虚(         ) ④卒(        ) ⑤消长(        ) ⑥曾(        ) ⑦苟(        ) ⑧虽(        ) ⑨适(        ) 苏轼针对客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此,这里指水 满 缺 终究 消减和增长 竟然 如果 即使 享有 课文原文 1.尝试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第5段: ①更(        )   ②狼籍(        ) ③相与(        ) ④枕藉(        ) ⑤既(        ) 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再 即“狼藉”,凌乱 互相 枕着垫着 已经 2.尝试翻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