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第一篇古诗。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一个“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言志,以“冰心”、“玉壶”自比,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 教学目标 1.会认“芙、蓉、洛、壶”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王昌龄纯洁的内心和正直的品格。 难点:通过朗读古诗,拓展诗句,补充资料等方法,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的内心。 教学过程 一、猜诗导入,引出课题 (一)根据插图,猜送别 1.出示《赠汪伦》《别董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插图,学生猜诗名。 2.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交流中学生发现这三首诗都为送别诗。 (二)出示课题,勾连预学单 没错,送别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 1.指名读课题 2.提出疑问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根据课前预学单与学生提问引出疑问“辛渐是谁?芙蓉楼在哪儿?为什么要送辛渐?”。 3.出示地图,了解背景 辛渐返回洛阳,途径江宁,与王昌龄相遇,王昌龄正在那儿做官,一直将辛渐从江宁送到镇江的芙蓉楼才肯返回,二地相隔150余里。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学习过的送别诗导入,调动学生以往学习经验,引出课题,勾连预学单的预习任务,补充背景知识,理解课题含义,初步感悟诗人与好友的离情别意。 二、聚焦画面,体悟心情 学习提示: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初读古诗,正音断句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正音、 (1)指名生读课文。 (2)读准“芙蓉”、后鼻音“平明”。 3.出示四三节奏停顿,读出韵味 (1)生根据停顿自由读 试试按四三节拍的节奏来读,更有一番韵味。 (2)指名读 (3)师范读 听听老师怎么读,试着像老师一样读一读。 (4)生齐读 (二)调动感官,观景悟情 1.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谈看到的画面。 2.由画聚景,发现“寒雨”、“楚山” 3.梳理雨特点,感悟诗情 (1)雨寒 这场雨下到你的身上,会是什么感觉? (2)雨大 从诗句何处发现,出示诗文插图,生交流在插图中看到的景象,体会大雨“连江”。 (3)雨久 其实这场雨还有第三个特点,从何处发现,根据“夜入吴”猜测雨下整夜。 (4)雨情 奇怪,明明在送辛渐,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写雨呢?引导学生发现寒雨背后诗人的心情。 4.探究“孤山”,对比悟情 这又是一座怎样的山呢? (1)学生谈论心目中孤山的特点。 (2)出示真实楚山图片,生从图片中感受山势连绵不绝. (3)图与诗文的反差,为何明明是群山,王昌龄偏要写“楚山孤”?体悟诗人孤寂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写的是寒雨与楚山,实际上写的是他的心情,这就叫“借景抒情”。 5.再读诗句,带着诗人的心情读一、二两句。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学习古诗的起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指导,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通过朗读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调动身体感官,感受“雨”和“山”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诗人心情,理解“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 三、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