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2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教案 课 题 第三章 第2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物质能呈现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掌握不同状态下物质的特征,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状态特征。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物质三态的特点和区别。运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探究实践:能进行热水和冷水热传递实验、酒精灯相关实验操作。准确测量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态度责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 教学重点 物质三态特征、晶体与非晶体区别、热量概念及热平衡、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解释物质状态特征、运用粒子模型解释物态变化、理解影响吸放热的因素。 教学方式 讨论式、讲授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4】列举水的三态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物质三态的思考。【演示ppt5-6】讲解固态的宏观特征与微观解释,展示不同固体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引出晶体与非晶体。【演示ppt7-8】介绍晶体与非晶体的图片并举例说明其区别【演示ppt9】讲解液态的宏观特征与微观解释【演示ppt10】讲解气态的宏观特征与微观解释【演示ppt11-12】讲解热水和冷水热传递实验的目的、步骤,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演示ppt13】介绍热量和热传递的概念【演示ppt14-16】提出关于冷水和热水混合温度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热量传递和物质质量等角度讨论,讲解影响热量的因素。【演示ppt17】演示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演示ppt18】观看实验视频,讲解酒精灯火焰温度实验的目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ppt19】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提出问题【演示ppt20】认识酒精灯加热室管的方法。【演示ppt21】引导学生回顾物质三态特征、热与热量知识、实验内容,总结本节课重点。【演示ppt22-23】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思考作答,讲解答案。【演示ppt24】布置作业 思考、讨论听讲、记录、思考听讲、记录听讲、分析讨论听讲听讲、思考、记录思考、分组讨论观察、记录观察、思考听讲、记录观察、记录思考、作答、听讲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固态的特征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建立物质三态及晶体、非晶体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液态的特征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了解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微观解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热传递和酒精灯使用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归纳能力。掌握热量的概念、符号和单位,理解热平衡的概念掌握影响热量的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深化对热量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构建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第2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一、物质的三态固态: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粒子排列紧密,在固定位置振动。 晶体:粒子排列整齐、规则的固体。 非晶体:粒子排列无规则的固体。液态: 有一定体积,无固定形状,随容器形状改变。粒子紧密排列但可移动。气态:无固定形状和体积,易充满整个容器。粒子自由运动,充满空间。二、热与热量1.热传递实验2.热量概念、符号、单位3.热平衡概念4.影响吸放热的因素酒精灯的使用(
课件网) 第二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科学观念:理解物质能呈现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掌握不同状态下物质的特征,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状态特征。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物质三态的特点和区别。运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状态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