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56425

统编版语文四下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4926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语文,四下,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四下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课时主题】烟雨离别深情意,昌龄初心如冰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会写“芙蓉洛壶”四个生字。 2.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3.能说出诗歌大意,结合资料、联系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纯洁高尚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说出诗歌大意,结合资料、联系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纯洁高尚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子任务一:诵读送别诗,感知送别事(导入) 请读篇章页导语。(101页罗曼·罗兰语) 同学们,不同时代总有平凡或悲壮的人和事,不同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他们用言行表达心情、传递美好的品质!这一单元我们一起走进伟大品格世界,认识不同人物的伟大品格。今天,先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能从那些字眼看出诗人在干什么,感受他的内心追求。 活动一:读诗句,谈发现,导入学习 1.诵读诗句说发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 …… 2.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字里行间不仅表达着他的离愁别绪,更是诉说着美好高洁的初心品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契合单元导语没带出学习任务情境,诵读送别诗,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温故拓展送别诗语言,探索相同点、明确送别,为学生学习情感投入基调,自然导入学习思考。】 活动二:解诗题,猜故事,感知人事 解诗题、猜故事。请同学读课题,想一想王昌龄的这首诗大概会写什么内容?简单交流信息。 (1)芙蓉楼在哪儿?知道了什么?(地点) (2)从题目大概了解到谁和谁干了什么事?(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他的好友辛渐) 【设计意图:直入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引出诗题,引导学生在猜测故事中走进诗歌,明确人物关系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子任务二:诵读古诗句,读懂送别事(理解) 活动一:朗读诗句,感知故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朗读展示,明确送别地点和目的地。昌龄送辛渐去哪儿?书写“芙蓉、洛”字地点生字。(助学单 “江边送别”1) 活动二:正确流利,读出画面 1.请同学们再次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想象内容,你脑中仿佛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2.接着下面的开头说说画面。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 活动三:理清元素,交流大意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结合注释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内容大意,然后交流。 1.借助关键词,理解词义,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故事元素。 2聚焦关键字词,补充理解意义。请结合注释再读诗句,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歌大意。学生交流。 讲述提示:想一想:在什么环境中,谁,在哪儿做什么? 【设计意图:读通顺、读正确是阅读学习的基础,诵读诗歌,把握大意是学习诗歌的必经路径。本环节聚焦大意感知,以“读”为主线有序推进、层级攀登,是学生在趣味化诵读中认知写字,感知交流诗意。然后设计情境在转换补充中理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实现内容理解之目的。】 子任务三:品析关键词,疏通送别情(悟情) 活动一:聚焦“寒”“孤”,随文比较离别景 1.出示: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由“寒”你还想到哪些诗? 出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②“寒雨”你怎么理解呢?(板书:寒)--寒冷 ③诵读理解这句话?(吴地的夜晚,秋雨绵绵,寒气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 2.出示: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平明”? ②“孤”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出示补充: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元】白朴《天净沙 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