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舟竞渡》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程概况】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时规划 1课时 参考教材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龙舟竞渡》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龙舟竞渡》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围绕端午节传统习俗中具有代表性的龙舟文化展开,通过欣赏龙舟相关的历史画作和模型制作,深入体会龙舟竞渡蕴含的文化精神与艺术表现力。教材包含龙舟竞渡的历史背景、形制特征、艺术表现以及龙舟手绘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现龙舟竞渡的动感场景和热烈氛围。课程以龙舟的文化和艺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端午节的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龙舟竞渡的文化起源与历史内涵较为陌生。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画作和龙舟形态的视觉参考,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对龙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但部分学生在绘制复杂动态场景时可能遇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技法上的支持。课程设计需注重通过动态场景的分解与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人物与龙舟表现的艺术技巧,同时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设计思路 本课延续“中华文化传承使者计划”的大单元情境,以龙舟竞渡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索其历史文化内涵,并通过艺术创作表现这一传统习俗。课程分为欣赏与体验、技法指导、创意创作三个层次,学生在理解龙舟竞渡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学习龙舟制作的方法,最终协作完成一龙舟竞渡纸船作品,为端午文化展提供视觉表达。通过情景任务贯穿课堂,学生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提升了艺术表现力与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图像识读】:学生通过观察《龙舟夺标图》及现代龙舟竞渡影像,能准确识别画面中的龙舟、人物、楼阁等元素,理解工笔白描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分析画面细节与场景氛围的关系,提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美术表现】:在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编艾草船方法制作龙身,结合创意在硬卡纸上绘制龙头龙尾,通过材料运用和艺术加工,将对龙舟的理解转化为立体的美术作品,提高动手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 【审美判断】:在作品展示评价环节,学生能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对自己和他人的龙舟作品进行客观评价,感受不同作品的特色与魅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评价标准,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通过讨论交流、游戏等活动,学生深入了解龙舟竞渡的传统文化内涵,认识现代龙舟与传统龙舟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其中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龙舟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理解龙舟竞渡文化内涵,感受中国画的传统魅力【教学难点】龙身的编织技巧以及龙头龙尾的创意绘制,在实践中体现龙舟文化精神。 教学方法 作品赏析法、实践操作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历史画作图片、PPT课件。【学具准备】绘画工具(卡纸、流苏、订书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构思 新课导入 (一)观竞渡 ———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激昂的赛龙舟鼓点纯音乐,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鼓点,你们觉得通常会出现在什么场景呢?” 待学生回答后,点明主题 “龙舟竞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画作品《龙舟夺标图》,去一探究竟。” 认真聆听音乐,积极回答问题。感受现场的热烈气氛。带着好奇心,准备赏析《龙舟夺标图》。 通过音乐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对中国画作品的赏析,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知识新授 (二)赏画作 ——— 作品分析教师活动:展示中国画作品《龙舟夺标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元素,提问:“大家仔细看看这幅画,画面中有哪些元素呢?” 待学生回答出龙舟、人物、楼阁等后,进一步提问:“那画面中最大比例的龙舟有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