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60371

5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117张PPT)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35704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中,PPT,117张,教学课件,上册,必修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5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任务群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人文主题 百家争鸣 学科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了解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学习儒家、道家、墨家的言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 学科素养目标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适当扩大阅读面,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读写水平。 4.认识先秦诸子著作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培育人格,将其转化成为人为事的准则,如培养善良的人格,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浅易文言文。 2.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感受思辨的力量。 3.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目录索引 单篇文本研读课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语》十二章 单篇文本研读课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文本助读 人物简介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春秋》。 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 作品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各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基础。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因其偏重只言片语的记录,多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不能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与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在后世流传甚广,有些内容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相关评价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内斯·阿尔文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 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李零《我读论语》 相关链接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统治秩序,所以他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