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老子、庄子的思想内涵,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目录索引 单篇文本研读课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老子》四章 单篇文本研读课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文本助读 作者简介 中国哲学之父———老子 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李聃,相传姓李名耳。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退隐。 作品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相关背景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老子》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老子》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老子》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名家点评 1.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2.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 名句集锦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 译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夺。 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 译文 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最贵重的器具最后完成,最美妙的音乐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第八十一章 译文 真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 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汇集 和泥。埏,揉和;埴,黏土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车子没有车毂中空的地方,就无法制作成车轮。器皿没有中间“空虚”部分,就不能盛东西。房屋没有凿出门窗的“空处”,人就无法居住。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事物有用而给人便利,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价值和作用。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踮起脚 彰显 夸耀 夸耀 厌恶 为,做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2.《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出总结的句子是“ , ———。 3.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重在“修身”。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肆意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预想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 4.实词故事。解释加点的词语。 屈原学高且性刚,子兰为人不良,常造恶( ),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