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 教考融通 文意的概括分析 单元文本链接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培养自己善于概括分析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观点态度进行判断或分析。 课文 体裁 作者态度 文章观点 《屈原 列传》 史传 褒扬 文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之情。 《苏武传》 史传 褒扬 文章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情赞颂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饥寒不倒、私情无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课文 体裁 作者态度 文章观点 《过秦论》 史论 批评 文章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五代 史伶官 传序》 史论 批评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以庄宗身死国灭的教训警示当朝的统治者,要居安思危,防微杜 渐,并阐述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命题趋向指引 考情分析 文意的概括分析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观点态度进行的判断或分析。此类题有两种设题情况: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主观简答题。 纵观近几年高考题,文意概括分析客观题一直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从2020年新高考开始,文言文增加了文意分析概括主观题形式。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们就要培养自己对文言文所写人物、事件或观点态度进行判断和分析,依据题干到文中检索信息并进行整理概括的能力。 技法攻略 一、文言文文意概述客观题比对五大角度 角度一 比对人物 设误点 比对方法 误解 形象 命题者把人物的言行所体现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错误地分析人物形象。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张冠 李戴 命题者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 设误点 比对方法 时序 颠倒 命题者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空间 错位 命题者把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颠倒地点的位置关系。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设误点 比对方法 曲解 文意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的意义,命制干扰项设置陷阱,以影响考生的判断。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归纳 不全 命题者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设误点 比对方法 无中 生有 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文未涉及的人物、事件、观点等内容,让选项的概括分析于文无据。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有无故意添加原文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特别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以偏 概全 命题者把原文对某人或某事的判断采用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等词语的形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角度五 比对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