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声现象之跨学科实践教学设计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在科学观念上,助力学生理解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传播等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多样声现象。 科学思维层面,借乐器发声原理探究,锻炼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如从不同乐器发声特点归纳影响音调、响度因素。 探究实践中,安排自制乐器活动,学生经历设计、选材、制作过程,提升动手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态度责任上,让学生体会声现象研究对音乐、通信等领域重要意义,增强对科学的热爱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声音产生、传播条件,乐音三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及影响因素。 难点是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乐器发声时音调和响度同时变化的复杂情况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 学生:老师好! 教师:同学们好,请坐!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声音无处不在?比如,早晨起床时闹钟的铃声,上学路上汽车的喇叭声,还有教室里同学们的交谈声。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呢? 学生(纷纷回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对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通过跨学科实践的方式,更深入地探究声现象。我们将结合物理、数学、音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揭开声音的神秘面纱。(板书课题:第一章 声现象 - 跨学科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引出跨学科实践的主题,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将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探究声现象。 新课讲授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师:首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也产生振动,从而形成声波。声波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现在,老师用音叉来演示一下声音的产生。大家看,当我敲击音叉时,音叉开始振动,并发出声音。如果我们把音叉放在水里,还能看到水面溅起水花,这说明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振动,从而产生了声波。(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这些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教师(提问):那么,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学生:不能,因为真空中没有介质。 教师:非常正确!声音在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因为没有介质来传递声波。(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和提问,让学生直观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同时巩固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的认识。 二、声音的特性 教师:声音除了产生和传播外,还有哪些特性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究的内容。声音的特性主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师(板书):音调、响度、音色。 教师:首先,我们来看看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教师(演示实验):现在,老师用吉他来演示一下音调的变化。大家听,当我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是不同的。粗琴弦振动频率低,音调低;细琴弦振动频率高,音调高。(板书:音调: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教师:接下来是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 教师(演示实验):现在,老师用鼓来演示一下响度的变化。大家看,当我用力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就大;当我轻轻敲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