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69822

24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762014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唐诗,三首,茅屋,秋风,所破,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有层次的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和鲜明生动的意象。 2.通过对秋风破屋、夜雨漏屋、丧乱少眠等意象的把握,深刻理解杜甫在诗中描绘的个人生存困境,并重点体会其由此生发出的超越个人痛苦的博大情怀(对“广厦千万间”的美好社会憧憬)。(重点) 3.深入理解杜甫“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古人的人生感悟和情怀),思考这种情怀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难点)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音节、格律自由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春望》 歌行体 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歌行体源于汉魏乐府,发展于唐代,句式自由灵活,可换韵,常以“歌”“行”“吟”等为题。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特点为叙事性强、语言流畅、情感奔放。 背景介绍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风灾肆虐 茅飞屋破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秋风的威力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任务一:析风威茅损———诵读秋风破屋段,尝试读出秋风的猛烈,并思考以下问题: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秋风上哪个更好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 在使用上有什么好处 人祸相逼 呼告无门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事件理解: 除了天灾(风),诗人还遭遇了什么“人祸”?具体的行为是什么? 2.诗人称孩童的行为是“对面为盗贼”,用词非常激烈。结合“唇焦口燥呼不得”和“忍能”,你能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复杂情感? 3.“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一动作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的年老体衰、孤独无助、深沉的悲凉,与“老无力”相互呼应形象立体化。 任务二:解童欺之痛———品读诗歌,剖析“群童抢茅”事件,解读诗人情感冲突的升级。 人祸相逼 呼告无门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群童为何要抱走茅草? 5.杜甫究竟在叹息些什么?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唐代·杜甫《又呈吴郎》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屋漏逢雨 长夜悲歌 1.环境渲染:“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与第一节的狂风有何不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生活实况: “布衾多年冷似铁”和“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两个细节,从触觉和听觉上,让你感受到诗人一家怎样的生活困境? 任务三:揭苦源绝望———细读诗歌,整合多重苦难要素,探究诗人绝望心境的根源。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屋漏逢雨 长夜悲歌 3.杜甫在茅屋经历了茅草被抢而无奈的事后,他在茅屋里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概括其特点。 4.从哪里可以看出杜甫生活“苦”的特点? 5.杜甫之苦,只有他生活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