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75764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22张PPT)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146957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22张,下册,八年级,语文,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析,体会杜甫诗歌风格。 3.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目 标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唐 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集《杜工部集》。 作 者 文体知识 歌行体,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字词检查 怒号 三重茅 挂罥 长林梢飘转 沉塘坳 俄顷 布衾 丧乱 广厦 突兀 见此屋 庇 háo chóng juàn cháng zhuǎn ào qǐng qīn sāng bì wù shà xiàn 本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指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 “……为……所……”是一种被动句式。 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题目解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诗歌朗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多层茅草。 挂着。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诗歌理解 精读细研 1、诗歌第一句用“怒号”来形容秋风,写出了秋风的什么特点? 2、第二、三、四、五句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几个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茅草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忍心。 如此、这样。 喝止不住。 诗歌理解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1、“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 精读细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被子。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形容雨点不间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