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1.BCD [相遇并穿过后,两列波各自的波形和传播方向与相遇前完全相同,即每列波能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而不互相干扰,波具有独立性,A错误,B、D正确;在波的重叠区域里,各点的位移等于各列波单独传播时在该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C正确。] 2.ACD [ 两列波同时传到P点,使P点开始振动,但并非波峰同时传播到P点,如图所示,因波速相同,而两列波的波长不同,所以当两列波同时传播到P点时,两波峰距P点的距离并不相同,所以波长较小的波的波峰先到达P点,而两波峰相遇的位置在该时刻两波峰的中间(图中的O点),故B错误,A、C、D正确。] 3.AD [由题图看出,质点b、d处是波峰与波谷叠加处,振动减弱,两波的振幅相等,所以这两点始终静止不动,A正确;再过个周期,波分别向前传播个波长,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在c点相遇,两列波的波谷与波谷在a、e两点相遇,则a、c、e点的振动始终都加强,振幅等于2A,即质点a、c、e以振幅2A做简谐运动,B、C错误,D正确。] 4.A [根据题图可知,两列简谐横波的波长为λ=0.4 m,t=0时两振源同时开始振动,经过t=2.0 s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波形,则波的周期为T=2 s,故波速为v==0.2 m/s,根据“同侧法”可知两波源的起振方向均向下,则t1=5.5 s时,两列波各往前传播的距离为x=vt1=1.1 m,作出振源A和振源B产生的简谐横波在t1=5.5 s 时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 结合所作图像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0.3~0.7 m范围内所有点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在该点的位移的矢量和,相当于振幅为5 cm的机械波的波形图。各选项中只有A项的波形图符合,故选A。] 5.C [绕该蝉歇息的树干走了一圈,能听到忽高忽低的蝉鸣声,这是由蝉两侧发出的声音发生干涉产生的振动加强和减弱的现象,故选C。] 6.D [A、B两点为振动加强点,两点振幅均为2 cm,此时A点处于波峰位置,而B点处于波谷,两点高度差为4 cm,故A错误;C点为B、D两点连线的中点,所以C点处在平衡位置,根据“上下坡”法,C点正向上运动,故B错误;F点为振动减弱点,它到两波源的路程之差应为半波长的奇数倍,不为零,故C错误;根据题意可得T==0.4 s,t=0.1 s=,所以经0.1 s,A点由波峰回到平衡位置,位移为零,故D正确。] 7.D [在同一介质中,波速相等,故A错误;声波在a处分成上下两束波,即成为两束相干声波,两束波的频率、振幅相等,故B错误;声波在a处时分成上下两束波,两束波的频率相同,经过不同的波程在b处相遇,若波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即Δx=x2-x1=(2k+1)(k=0,1,2,…),即可在b处削弱噪声,故C错误;该消声器在b处削弱噪声时,上、下两束波从a到b的时间差为Δt=(k=0,1,2,…),故D正确。故选D。] 8.BC [由题图可知,B、D两点都是振动加强点,它们连线上的各个点的振动也加强,形成振动加强区域,所以E处质点是振动加强的点,A错误;由题图可知,B、D两点都是振动加强点,振幅都是4 cm,此时D点处于波峰,B点处于波谷,则B、D两处质点在该时刻的竖直高度差是8 cm,B正确;A、C两质点处为波峰与波谷叠加,振动减弱,因两列波振幅相同,故A、C始终在平衡位置,高度差始终为0,C正确;T= s=0.02 s,故经过0.02 s,B处质点通过的路程是s=4A=4×4 cm=16 cm,D错误。] 9.B [由于C点到两波源的距离相等,两列波从波源传到C点的路程差为ΔsC=0,为波长的整数倍,由两波源的振动方程可知两波的振动方向相反,所以C点为振动减弱点,则A、D错误;两列波从波源传到B点的路程差为ΔsB= m-3 m=2 m,由振动方程可知两列波源的振动周期为T==2 s,波长为λ=vT=1×2 m=2 m,两列波从波源传到B点的路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所以B点为振动减弱点,所以B正确,C错误。] 10.C [当第一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