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烽火岁月中的木刻》课文知识点归纳 历史背景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深陷内忧外患的困境。战争的烽火弥漫,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兴木刻版画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战歌。它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画家们以木刻刀为武器,用作品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热情,记录着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 新兴木刻运动与鲁迅 鲁迅被誉为 “中国新兴木刻之父”。他深刻认识到木刻版画在宣传和教育方面的强大力量,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在精神上,鲁迅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等方式,为新兴木刻运动摇旗呐喊,引导木刻创作者关注社会现实,以作品反映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在经济上,他出资举办木刻讲习会,邀请外国版画家来华授课,为中国的木刻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他还四处搜集外国优秀的木刻作品,编辑出版画册,将先进的木刻技法和创作理念引入中国,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兴木刻由画家个人独立完成,与传统木刻在创作方式和艺术追求上有很大区别,更强调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创作特点 题材选择 战争题材:许多作品围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展开,刻画战争时期的人物与场景,展现人们的抗争精神。如胡一川 1932 年创作的《到前线去》,描绘了一位神情坚毅的青年,一手握着旗杆,一手用力向前挥舞,仿佛在呼唤同伴奔赴前线,身后是群情激愤响应的人群,生动地表现了民众积极投身抗战的热情。李桦 1947 年创作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以强烈的黑白色块对比,展现了劳苦大众不堪压迫,奋起反抗的宏大场面,人物动势和线型节奏处理巧妙,强化了整体气势,具有强烈的号召力,预示着人民革命的怒潮必将推翻旧社会。 解放区生活题材:另一类题材是描绘和反映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体现 “新时代”“新思想”“新政策”。古元的《人桥》创作于 1948 年,作品用人梯的结构形式,展现了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胜利,不顾艰难险阻,以身体搭建桥梁的英勇场景。画面色彩洗练,仅用红、绿、黑三色,却生动地营造出激烈冲突、炮火连天的气氛,体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还有《减租会》(古元,1943 年)等作品,反映了解放区实行新政策,农民们参与减租会,为争取自身权益而积极行动的场景,展现了解放区人民生活的新变化。 艺术表现手法 以刀代笔:木刻版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点是以刀代笔。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出的痕迹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不同的刻刀和刀法能产生各异的效果。三角刀刻出的线条比较犀利、明确;圆口刀刻出的线条浑厚、朴素;平口刀则具有偶发性,能产生残刀、破刀之美 。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刻刀和刀法,来塑造形象、表现质感和营造氛围。在刻画人物头发时,可能会用波浪线来表现其飘动的形态;刻画手臂等部位时,用梭状线体现肌肉的力量感;描绘土坡、云层等自然景物时,运用交叉织或平行曲线来表现其形态和质感。 黑白对比强烈:黑白木刻是该时期木刻版画的主要形式之一。画家们巧妙地运用黑白对比来突出主题、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对黑白块面的精心安排,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一些表现战斗场景的作品中,大面积的黑色可能用来表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紧张氛围,而白色则用来突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灰色在黑白木刻中起到过渡与衔接的作用,增加画面强弱和节奏的变化,使画面更加丰富、和谐。灰色可以通过不同疏密的线条排列、点的分布或者黑白混合的刀法来表现。 构图简练概括:木刻版画的构图具有高度的简练性和强烈的形式感。画家们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通过精心组织画面元素,突出主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