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78783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10-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81215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
  • cover
(课件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笔下著风雨,心中念苍生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1.通过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探究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 (难点)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重点) 杜 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并称“李杜”。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唐肃宗乾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了四川。 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平静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歌”: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格律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特点: 1.篇幅可短可长 2.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较自由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 陈词文体 活动一:观其案, 入其境 活动二:析其案, 定凶手 活动三:品细节, 悟其怀 欣赏课本剧 总策划、旁白 唐海乔 杜甫 曹家驹 杜甫之子 欧耀声 树 张杰嘉 群童 陶涛、 陈德轩、 滕浩宁 布景 石易少、魏晓悦 风 蔡悦 组内共读受害者陈词 1.概括案件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用四字词语归纳总结每一节的内容 (4分钟) 节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内容 秋风卷茅 群童抱茅 屋漏无眠 祈求广厦 析其案,定凶手 案发现场/环境 我从 (用原文)这句诗/这个词中,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风/雨/人物/......的 。我猜想杜甫的心情是 。 一号“犯罪嫌疑人” 风雨? 节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内容 秋风卷茅 群童抱茅 屋漏无眠 祈求广厦 情感 焦灼痛苦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痛苦忧虑 二号犯罪嫌疑人 是否有犯罪动机? 群童不是凶手,那么凶手是谁? 调取资料协助办案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根据以上案情分析,判定谁为真正的罪魁祸首 ? 社会动乱 品细节,悟其怀 回顾案件,探究细节 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在叹息什么? 叹自己的苦 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激昂与悲壮) 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 推己及人的博大情怀 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齐读课文,感悟情怀 忧 国 忧 民 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 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诗 圣 当之无愧! 与圣对话,表达自我 学习了本诗,我们认识到了杜甫是一个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圣人。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想对杜甫说些什么吗? 请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这一句式进行分享。 一间草堂,一根拐杖,一个垂暮的老人,却能用枯瘦的双手,书写着时代的壮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诗圣”杜甫,这就是他如火的济世情怀,他将幸福和痛苦的根深深地扎进社会和文化的土壤,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大我”,什么是“家国”!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将本诗改写成小故事 2.推荐阅读《杜甫叙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